關於財務管理方面
1. 財務雖然獨立但服務功能沒有體現出來﹐財務統計中一些重要數據沒能及時上報 ﹔根據訪談了解到﹐該公司財務部每月上報給總經理的數據只是一些財務報表上的日常資金流數據﹐而一些關係企業戰略的重要數據並沒有體現出來﹐比如﹕企業變現能力﹑企業創利能力﹑資金周轉率等一系列數據。
2. 財務功能僅僅停留在財務統計上﹐財務分析﹑財務預算無從談起﹐因此無法對經營決策提供有效依據﹔
3. 財務部與行政部﹑物流部門的關係沒有理順。比如把財務部列入行政部管理﹐然後又把倉庫列到財務部管理等都有些不妥。
關於現代化設施的運用
我們欣喜地看到﹐該公司領導已經清醒意識到現代化管理工具的重要性﹐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實現電腦管理。這對於像利成這樣規模的民營企業來說﹐實是難能可貴﹐這對生產與財務進行控制與協調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公司步入良性運營﹐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但我們同時發現該公司的電腦系統並沒有被充分利用(或軟體開發尚不完善)﹐僅僅停留在開票﹑用戶保密﹑財務統計﹑帳款管理等方面﹐而其它功能如數據分析﹑用戶分類﹑售後服務等重要功能尚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
我們以為﹐投入的電腦只成為一種擺設﹐或者功能沒有全部開發﹐實在是一種資源浪費﹐建議該公司在今後轉載入適合該公司的生產管理﹑用戶管理等一些軟體﹐並在這方面做好人員的培訓﹐使得現代化的管理工具發揮更大的效用。
四.該公司群組織管理的建議
通過以上對該公司的管理理念﹑群組織構架及執行機制等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該公司在這一方面既有一定的優勢﹐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該公司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通過對現狀的了解和分析﹐讓公司人明確自己目前所處在什麼位置﹐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將走向哪裏﹐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等等。
基於以上分析﹐專家小群組認為﹕該公司有必要調整管理體系及模式﹐建立一套責任明確﹑監督評價體系健全的新的管理制度﹐轉載入目標管理方法﹐以提高用戶的信任度為評價標準﹐來推動該公司各方面的工作上一個新的臺階﹐換一個新的面貌。 主要建議方向
1) 實施以“職能式管理結構”為主﹐以“分權式管理結構”為輔助的新的管理體制﹔在原有崗位職能的基礎上﹐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權力下放﹐做到把責任留給自己﹐把權力下放給下屬。這樣一來是煆練管理隊伍﹐增強隊伍的團隊意識﹔二是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群組織能力。
2) 增強管理層的危機意識﹐建立健全管理群組織機構﹐提高管理效率和群組織能力﹐推進企業管理水準的提高﹔
3) 以增強“用戶滿意度”和“員工滿意度”為基本原則﹐逐步調整業務流程﹐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4) 提昇管理層的學習能力和執行能力﹐加強管理層整體戰鬥力﹔
5) 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業務素質。
具體建議內容
1) 組織扁平化﹐縮小管理跨度﹐提高群組織管理的效率
2) 建立職能與分權相結合的群組織體系。公司原群組織結構高度集中﹐既造成總經理負擔過重﹐又造成無頭管理現象的出現﹐形成諸多弊端。建議總經理下設總經理助理﹐行使總經理的部分管理職能。總經理在沒有設定用戶部之前﹐以用戶維護為工作重點。
3) 生產經理全面負責生產管理。生產層面上的問題要做好與用戶﹑物流﹑質檢等各部門的溝通與協調。一般情況下不需事先通過總經理再群組織生產﹐除出現重大安全事故等情況﹐可以事先自行解決並把解決情況上報總經理。
4) 行政經理全面負責公司行政管理。除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外﹐包括企業文化的建立﹐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根據公司實際情況群組織和開展員工學習和培訓等各方面以工作計劃形式上報總經理審批後執行。
5) 財務部職能的全面開發。財務部由總經理直接管理並為公司決策提供詳細準確的各類數據﹐參與企業發展戰略規劃。
6) 質檢部職能明確化。質檢部與生產部屬於兩個不同部門﹐並建立品質報告的規範通道。
7) 採購部改為物流部。除履行採購職能外﹐同時負責用戶產品的進庫與出庫工作。
8) 載入目標管理﹐增強員工的責任意識:公司的發展與壯大﹐員工的責任心是關鍵。因此設立工作的具體目標就尤為重要了﹐樹立目標可以使工作改善﹑提高﹔把目標管理作為業績評價的必要手段﹐便於公司根據部門或個人業績進行公正的評價﹔ 有利於系統從用戶的利益來考慮問題﹔目標管理有利於公司降低系統的縱向聯繫﹐擴大橫向發展﹔使企業從過去的“總經理──部門經理──車間主任──班群組長──責任人”這種體系高大﹑行動矮小型向“總經理──部門經理──責任人”這種體系精乾型過渡﹔另外﹐把工作與權力大幅度交給部下﹐可以推進自律型的經營管理﹐擴大了部下在工作上自由裁決的餘地﹐使其自發性的完成目標﹐因此提高決策速度。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團隊型管理﹐發揮團隊工作的自主性﹑思考性與協作性。 目標型管理還可以使經營系統向自我管理型過渡。由於目標管理廢除了“多頭管理和無頭管理”﹐工作和權力都大幅度下放到第一線﹐減輕了管理層的工作量與壓力﹐從而把系統的經營方式轉變為﹕以品質的提高﹑成本的降低﹑解決問題時間的縮短﹑提高用戶滿意度為目標的自我管理型經營。
9) 通過多種渠道﹐努力提高人員素質:要有步驟﹑有計劃系統的對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建立培訓機制﹐做好員工培訓的年度計劃和具體的落實計劃。通過培訓﹐使員工了解和理解公司的經營管理思路﹐提高員工的工作技能﹐增強他們的創造和滿足用戶需求的意識﹐與用戶建立穩定的相互信任的關係。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發揮員工的主動性﹑創造性。比如通過企業創辦黑板報﹑經驗交流會﹑業餘課堂等各種形式﹐積極倡導員工吸收新的知識和提高技能。積極吸納新鮮血液﹐高薪招聘高素質的人才進入公司工作﹐並建立良好的用人機制﹐使外來人員充分融合在該公司的企業文化中﹔同時﹐借助他們帶來的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技能﹐進行有效的整合。
10) 建立強大的資訊收集與分析系統:為企業制定發展戰略與規劃﹐改善管理過程﹑提高服務品質提供科學依據﹔ 建立資訊傳遞程式﹐加強資訊交流﹐實現資訊的共享﹔
6) 從企業整體角度出發﹐建立強大的資訊收集系統﹐加強內外部市場資訊﹑競爭資訊的收集﹔同時系統地整理資訊﹔
7) 建立分析資訊的部門(目前可暫時設在行政部)﹐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為公司決策部門提供有利的數據支援﹔
8) 重新規劃整個管理體系中的統計功能﹐簡化統計手續﹐減少一些重複性的工作。
4. 在完善各項制度的基礎上﹐努力進行制度的創新
1) 建立並完善各個崗位職能的描述性檔案﹐對人員能力要求﹑職責範圍﹑權利範圍﹑所在部門及其與其它部門的關係要有明確敘述﹐以利於管理﹑執行﹐並對各崗位人員進行系統的評價與考核。
2) ) 建立各項標準(業務考核標準﹑用戶分類標準﹑用戶維護標準﹑生產品質標準等)並在內部統一執行。通過嚴格的執行標準來實現管理的規範化﹔同時也隨時總結經驗﹐改變現狀﹐及時提昇部門和個人的素質。
3) 重新調整業務流程並編制手冊﹐要求闡明要點﹑簡潔而便於操作﹐分清責任﹐為公司業務的正常開展提供標準程式﹐並對業務流程所涉及的人員都要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後方可上崗。同時提高業務流程也要考慮成本和提高實效問題。為了使業務流程有效執行﹐建議設立業務流程過程控制評價制度﹐由生產部﹑物流部﹑行政部各自主持﹐評價內容﹕業務流程是否順利﹖控制標準是否執行﹖業務流程是否簡化﹖效率能否提高﹖
4) 從“依賴”到相互信任﹕充分信任員工﹐鼓勵公司內部的交流﹐對員工的想法給予充分肯定和認同﹐改變過去那種只“依賴”於管理層的做法﹐而是讓大家集思廣益﹐共同為該公司出謀劃策﹐把該公司的事情當作大家的事情﹐將企業的成功與個人的成功聯繫起來﹐從而大家“相互依賴”共同為這一目標奮鬥。
5) 將物質和精神有機結合﹐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利於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改變薪資結構﹐實行工作業績與工資獎金掛鉤。為了加強部門之間的競爭與交流﹐建議建立部門之間考評制度評選出最佳團隊和最差團隊﹐評價範圍涉及目標的完成﹑服務品質﹑用戶維護﹑用戶滲透能力等﹐這樣做可以使公司內部形成競爭團隊﹐同時也在內部形成學習氛圍﹐推廣好的工作思路及做法﹐促使後進團隊找出差距﹐迎頭趕超。
6) 員工管理群組建星級管理制度﹐實施不同星級不同待遇﹐並建立星級通道。比如在星級管理中我們可以分為五個星檔﹐五星級為最高星級。每檔星級都有相應的不同待遇﹐包括接受培訓的機會﹑晉級的機會﹑薪資待遇﹑福利待遇等等。同時還要建立星級通道﹐也就是說如何讓員工明白﹐一個普通員工如何才能升級為星級員工﹐達到什麼星級能夠得到什麼利益等。
7) 進行企業文化及企業形象的塑造﹐建立企業無形資產優勢。
具體咨詢項目內容
管理模式策劃和實施:通過初步接觸與了解,我們已充分感覺到與企業當前的現狀。與企業高層領導的發展預期相比,目前的生產隊伍建設及管理體系明顯較為薄弱,難以支撐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針對目前生產管理系統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我們將會提供完整的生產管理系統及現場管理解決方案。
一、生產管理組織機能與工作職責建設:
1. 生產作業表單流系統建設(出庫單、領料單、退/補料單、超領單、轉序單、半成品入庫單、成品入庫單、訂單號、生產批號的建立健全、車間交接班記錄、車間臺帳等)
2. 生管體系建設(產品定額分析、最大產能分析、生產計劃排程作業流程、生產用料預算及核算、訂貨發貨作業流程、制程領發料作業流程、退補料作業流程、外協加工作業流程、呆滯物料管理制度等)
3. 生產進度控制;1如何做好跨部門生產進度控制流程與步驟;2如何做好事前計劃與決策/事中跟蹤與控制;3如何獲取正確及時的制程信息;4企業常見的生產異常的原因分析與解決要領;5生產進度落后八大改善措施;6插單、加單產量規劃與應變方法;7緊急訂單防范處理與應對技巧。
4. 呆料的形成與防范技巧:呆料形成的原因分析;如何通過跨部門的參與,防止和有效處理呆料。
5. 生產報表系統建設(生產日報、周報、月報規范設定等)
6. 生產現場管理與目視化建設:(生產環境的維護、通風防塵設備的配置、生產現場5S管理、目視化管理制度等)
7. 物料管理績效評估方法與技巧:1庫存周轉率的分析與評估;2庫存周轉期間的分析與評估;3物料削減率的分析與評估;4物料庫存金額的比率分析與評估;5呆廢料金額的比率分析與評估;6呆廢料處理績效的分析與評估7物料貨齡分布的分析與評估。
8. 生產計劃與在制品和物料的有效控制:1透過準時化生產機制解決訂單頻繁變更;2運用看板管理拉動供應商JIT供貨;3運用看板管理拉動物料倉庫配送;4進行各工序間的在制品拉動。
9. 生產計劃與生產控制績效管理:1制定生產控制績效考核項目與標準;2準確收集與有效利用考核數據;3績效不理想的原因與對策分析
二、設備管理系統建設:
1、設備使用、維護規程的制訂、修改與執行;規程制定與修改的要求;設備使用、維護規程。
2、設備缺陷的處理;設備運行動態管理:建立健全系統的設備巡檢標準;建立健全巡檢保證體系;信息傳遞與反饋及動態資料的應用處理。
3、 備與技術管理建設(設備臺帳、設備請采購作業流程、設備規范標識與排線管理制度、設備保養與維護作業流程、調機作業流程、作業指導書建立、設備操作規程建立、設備檢修作業流程等)
三、采購組織機能與工作職責建設:
1、合格供方的選定(建立合格供方檔案、供方的開發、定期進行供方業績評定、及時了解供方信息)
2、 供應商物料交期與質量管理:供貨商交期管制之道;改善供貨商物料品質的管理技巧;供貨商物料品質管制實施手法;供應商控制的關鍵要素與技巧;建立與有效實施供應商評鑒體系。
3、 采購過程(物料需求計劃控制作業流程、物料采購作業流程采購單、詢價、議價采購跟催單、原材料入庫單)
4、 采購產品驗證(產品采購數量、質量、交付日期、價格的驗證)
5、 倉庫管理:倉庫5S管理制度、目視化管理制度;進料驗收管理;備發料作業管理;呆滯料與呆滯成品管理;庫存量管理作業;物資消耗定額管理;物料儲運的防護管理;倉庫帳、物、卡管理、倉庫盤點;倉庫報表系統建設(倉庫日報、周報、月報規范設定)等。
6、 建立進料有效配合生產計劃,提高倉儲料帳管理的正確有效率及備料管理與領發料程序的要領與技巧。
7、 督促物料到位-倉儲管理優化與配送管理:以物流運作為核心的倉儲業務流程及其優化,倉儲與PMC業務協調及其信息流優化;建立與PMC相協調的配送體系。
8、 物料庫存盤點與盈虧、損耗的處理技巧。
本文來自博銳管理在線 www.boraid.com
四、品管組織機能與工作職責建設:
各項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設訂:原物料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在制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成品質量標準及檢驗規范的設訂;品質標準建設(行業標準、企業內控標準等)
1、檢驗規程建設:制造通知單的評審 (新客戶、特殊產品)。來料檢驗規程、制程檢驗規程、員工自檢規程、最終檢驗規程、出貨檢驗規程等)。檢驗規程建設(來料檢驗規程、制程檢驗規程、員工自檢規程、最終檢驗規程、出貨檢驗規程等)各項質量標準、檢驗規范若因①機械設備更新②技術改進③制程改善④市場需要⑤加工條件變更等因素變化,可以予以修訂
2、檢驗設備管理體系的建設:儀器校正、維護計劃;校正計劃的實施;儀器使用與保養。(檢驗設備請購管理、儀器設備校驗標準的建立健全、檢驗設備臺帳建立、儀器校證記錄、檢驗設備維修與報檢管理等)
3、產品質量確認:確認樣品的生產、取樣與制作;不合格反饋體系建設(來料不合格反饋體系、制程不合格反饋體系、終檢與出廠檢驗不合格反饋體系、客訴品質問題反饋體系等)
4、質量異常分析改善:品管報表系統(品質日報、周報、月報規范設定等)。質量管理圈活動:為培養基層干部的領導及領導能力,以促進自我啟發提高人員的工作士氣及質量意識,以團隊精神共謀產品質量的改善,公司內各部門得組成質量管理圈,以推動改善工作。
5、品質檢驗制度設計與運用:建立有效的品質管理體系;使品質處于全過程受控狀態。
五、研發組織機能與工作職責建設:
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變的客戶需求對企業新產品開發能力提出了挑戰:怎樣快速的提供新產品,怎樣使新產品更受市場歡迎,怎樣提高產品質量,怎樣降低產品成本,怎樣不斷推出性價比更高的新產品?為了更好的面對這些挑戰,公司需要建立有競爭力的研發管理體系。
1、研發管理體系設計與優化(研發與生產技術管理設計優化,包括總流程、
各類子流程)。
2、 發項目管理體系設計與優化(新產品成果評審與報批,新產品試制與鑒定管理,新產品移交投產的管理,研發工藝技術資料驗收及管理研發產品技術資料驗收及管理)
3、 發工藝技術變更管理體系設計與優化
a) 研發設計的操作標準作業規定
b) 研發組織體系建立健全(包括研發組織結構、職位體系、考核與激勵機制及研發人力資源體系的建立健全)
六.財務內部管理系統構建:
借助以上契機,推動財務軟件正常運行,實現產、供、銷、財四大模塊的人機聯動管理模式,著重如以下幾方面工作:
1、 從完善費用管控入手,建立費用管控制度,制定業務費用和日常辦公司費用審批、使用制度,杜絕浪費現象,努力實現增收節支;
2、 完善倉儲管理,核定各種原輔材料的最小批量安全庫存;制定產成品出入庫管理辦法,加強產成品出入庫管理,減少庫存積壓,杜絕不良庫存產生,擬建立起規范的物料領用、庫存管理、產品出入庫等制度和作業流程;
3、 建立成本控機制,加強成本管理;建立起產品估價報價制度,實現銷售價格精細化管理,確保公司預留有合理的利潤空間(生產用料預算及核算;備發料作業管理;呆滯料與呆滯成品管理;庫存量管理作業;物資消耗定額管理);
4、 在采購費用方面,建立供應商考評機制,與主要供應商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實現大宗原材料批量采購,從而降低采購成本;
5、 信貸管理系統擬制定如下制度并加以推:①新客戶和往來客戶信用等級評定與內部授信制度;②應收賬款管理制度 ; ③應收、呆賬管理制度; ④賬齡控制制度和欠款催收制度; ⑤業務接單、生產、發貨信用控制; ⑥應收回款、考評管理制度; ⑦營銷合同評審及臺賬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