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有一份先天遺傳的能量。這份能量陪你走過一生,但是好多人不了解,不認知。導致這份能量過早的流失,人也就過早的死亡。認知自己的先天不足,可以通過后天來補,人的壽命的長短先天占了15%。
本書立足于“治病防為先”的原則,探索五臟運行的奧妙,掌握臟腑養生的智慧,讀懂五臟發出的聲音,通補全身,延年益壽。心、肝、脾、肺、腎,運藏精氣神,養好五神臟,身體得安康。
中醫養生,源頭在《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古人在天地間,體悟宇宙萬物之道后發出的,回蕩于中華大地上兩千年而不息的心聲。這心聲教誨我們,如何立于天地自然間,體悟感知“道”、觸摸聆聽“道”、順應遵守“道”。
中醫對生命的認知、保養,出發點在四季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養生的基本框架,這是順天應地、保持自穩的基礎。“養”是調節、促進的意思,“陽”指陽氣的升發過程,“陰”指陽氣的收藏過程。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春夏以陽氣升發蒸騰為主,生命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因此春夏養陽,一切以不傷、不損、不礙陽氣的升發蒸騰為原則。讓陽氣生而勿乏,長而勿亢,保持一種溫煦、和諧、適度的狀態。如果升發不及,則身心必然虛弱疲憊;升發太過,則會燥烈亢盛,內熱火毒連綿不斷。
秋冬季則以陽氣收斂潛藏為主,讓生命休養生息,蓄積能量。因此秋冬養陰,一切以不傷、不損、不礙陽氣的收斂潛藏為原則。讓陽氣收而勿虧,藏而勿僵,靜中有動地積蓄“源頭活水”的能量。如果收藏不足,則來年升發無力,日久必然影響生長發育;如果藏而不活,僵化不動,則容易生痰濕、生瘀血。
人隨著自然而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春夏秋冬的每一季節,都有相應的五臟六腑為主角來完成“天人合一”,其他臟腑則主次分明、各盡其責地協助主角。
五臟六腑是中醫獨有的概念,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和本源,無論是養生還是療疾都無外乎是對五臟六腑的調養。比如說季節養生強調順四時適寒暑”,治病療疾依靠藥物性味的寒熱溫涼,最終落在實處,所調的養的還是五臟六腑。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六腑為核心的有機整體,臟腑關系著人的生、長、壯、老。凡是人體有了病,無論大小,不管輕重緩急,都和五臟六腑有著密切關系。無論是風邪外感,還是情志內傷,只要殃及臟腑令其功能失調,疾病也就隨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臟腑平衡,氣血精津才能充盈暢達,身體才能健康安泰。
中醫之臟腑,是指廣義上的心、肝、脾、肺、腎及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等幾大系統。一臟與一腑相對應,一陰一陽互為表里。
五臟的共同特點是能貯藏與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質;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容納水谷與傳化糟粕。只有五臟六腑各司其職,才能確保氣血精津運輸暢達,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調養五臟六腑就應該真正了解其好惡,而不能只緣其在此身中,就不識廬山真面目。
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和神志,是五臟六腑之主,心神明則臟腑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的功能正常則氣血健旺、精神飽滿、神清志明;小腸主化物而分清泌濁,其功能運行正常,能將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質上達于脾進而運輸周身,將無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輸于膀胱和大腸。心與小腸相表里,二者經脈相連,氣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與病理上相互影響,只有二者同調,相互兼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貯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掌管著人體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稱。若肝臟功能異常,就會導致血液調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所以養肝一定要保持情緒穩定,樂觀豁達。肝與膽相表里,肝為陰,是里主內;膽為陽,是表主外,故治膽的病要調肝,肝病同樣也要利膽。
脾與胃相表里,二者同為人的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主運輸和消化,一方面將水谷精微運輸全身以維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著體內水液的運輸。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二者共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調節著全身的氣機。若脾胃不和則影響周身氣機的升降,從而出現各種病理變化。而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對水谷的化運及精微物質的運輸,故而日常調養脾胃一定要注意飲食。中醫認為“脾旺于四時”,所以一年四季都不能忽視對脾胃的調養。
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足、肅降正常則大腸功能正常,大腸的功能同樣也會反過來影響肺氣肅降。肺朝百脈,血液及精微能夠運輸至周身全賴氣的推動,并且肺通調水道,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故而以肅降為順,正應秋氣下降,所以秋天要重點養肺。
腎為先天之本,藏五臟六腑之精,主管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腎主骨、生髓,意味著腎氣健旺可充養骨骼,滋生腦髓,最后則能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腎主水,與膀胱相表里,上開竅于耳,下開竅于二陰,所以耳病及二便不利皆與腎有關。腎主封藏,與冬氣相應,所以秋冬一定要將腎封藏好,以積蓄能量。
三焦是非常獨特的一腑,與心包相合,總體調控其他臟腑,其主要功能是運行元氣、水谷及水液。另外,上、中、下三焦又各有所專。
五臟六腑雖然各自獨立,但又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雖然“官職”有別,各有各的職責,但卻共同體現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種和諧的團隊精神。
只有認清了五臟六腑的功能,才能明白臟腑所面臨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與前人相比,我們的生活有了太大的差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而現在各種疾病都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條件在不斷提高,同樣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也在增加。
比如說,在享受空調的同時也“失去”了季節的更替,以舟車代步的同時也失去了安步當車的鍛煉機會。所以,我們必須“懂”我們的臟腑,明白我們所處的環境,順應四時五行,才能好好呵護五臟六腑,讓我們保持健康,遠離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