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經濟高速增長,民眾收入快速增加,不斷引申出新的金融需求;而在長期的金融抑制措施下,眾多金融需求難以從現有金融模式中得到必要的金融服務。互聯網、移動通訊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克服了橫亙在傳統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在2013年以來呈現出爆發式發展態勢,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理財與互聯網消費金融這六種模式均得到全面發展。
至2016年年初,擁有互聯網支付牌照的有270家,P2P平臺2959家,上線的眾籌平臺達到338家、其中股權眾籌186家。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模式在發展初期均顯“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規則”狀態,用戶信息泄露、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信用體系隱患多、平臺負責人跑路等問題頻繁出現。就P2P平臺而言,僅在2015年一年就有899家被清理。但經過三年來的不斷摸索,我國政府在適度創新的原則下基本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監管體系,以達到防范系統性和區域金融風潮、保護廣大消費者權益的目的。
在2015年7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各個模式的相應監管主體歸屬。之后,各個監管主體相繼發布了對相關模式的具體監管措施,從而為今后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持續健康發展鋪墊了必要的制度基礎。
趨勢:
銀行是否會成為“21世紀的恐龍”
互聯網金融發端于傳統金融的信息化,卻因互聯網的金融化而爆發。互聯網金融爆發之初,存在多種趨勢:以馬云等人的看法為代表,“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就改變銀行”,互聯網金融會不會顛覆傳統金融,使銀行會成為“21世紀的恐龍”?鈕文新等人認為,余額寶是個“吸血鬼”,大大提高了實體經濟的運作成本,應該加以取締;而央行等各級政府基本認同互聯網金融,在審慎與創新監管下應該給予一定的創新空間,之后有關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規劃等相繼寫入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顯示出各級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重視程度。
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怎樣處置與銀行等傳統金融之間的關系呢?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金融新業態,確實利用了互聯網、移動通訊等信息技術手段,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和覆蓋率,呈現出了開放、平等、共享、普惠等金融特性。顯然,互聯網金融如果利用得好,能夠在金融的某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使中國的金融在國際競爭力上具有后發優勢;但從互聯網金融的實踐來看,絕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并沒有真正發揮出大數據、云計算等優勢,尚不具備價值創造的能力,更多地起到了一個傳遞價值的作用。長期來看,此種態勢是難以為繼的,亦無法引領中國金融的創新性發展。畢竟,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仍然是金融,此次變化主要發生在渠道、服務效率、信用載體、市場與組織邊界等方面。
互聯網金融給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在短期內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不斷規范,互聯網金融將進入一個行業整合的陣痛期,像P2P、眾籌等模式必將展開重新洗牌的趨勢,讓真正有志于互聯網金融事業的平臺得以壯大,改變當前互聯網金融各個平臺中魚龍混雜的現象,而銀行等必將加快互聯網、信息通訊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在長期內它們兩者應該更多地呈現出共融趨勢,共同推動中國的金融深化,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為實體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機遇:
天津在互聯網金融中如何做大“蛋糕”
金融創新與發展源于金融新的需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事實上無法脫離經濟的發展。這點與曾經執掌中國金融界牛耳的票號、現代銀行等金融組織一樣,都是按照經濟發展——市場邊界擴展——原有金融供需困境——技術創新應用下的內生化路徑往前推進的。自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下,天津可以借助經濟結構升級、功能定位區分的時機,抓住此次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機遇,為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發展鋪墊金融基礎。
一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應該與天津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勢,以產業龍頭為支撐,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金融,以此破解中小企業、高新技術等領域的融資困境,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插上翅膀;二是互聯網金融也應與廣大民眾的生活聯系起來,大力發展互聯網理財與互聯網消費金融,使廣大民眾不再受制于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組織服務的不足和覆蓋率偏小的局限,讓廣大民眾真正享受到財富收益的好處和滿足生活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當然,互聯網金融本身在日益規范化的同時,天津可以根據經濟長短期發展的規劃和知識聚集等優勢,在具備條件的區域構建起模式完整、功能齊全的互聯網金融產業園區,以此推進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健康持續發展。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