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之外
專家書評
□樊榮強
中國企業管理、營銷或者說企業經營需不需要理論?
無庸置疑,真正成功和持續發展的企業必須有理論的指導,只不過是有的企業經營者能夠將自己所遵循的理論標示出來,而有些經營者則將理
論完全化解在具體的經營實踐之中。而我們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多數人都持“理論無用論”的觀點。
原因在于:第一,理論滯后———中國企業經營理論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以及企業生存環境變化。
改革開放才20多年,中國已經歷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等過程的演變,而且迄今為止還沒有定型。在這個不斷演變的大環境里,企業還在茫然無措地努力適應,找自己的位置??梢哉f,至今還沒有一位經營大師創立一種革命性的、劃時代的企業經營理論,像一道曙光照亮企業的前程。中國大多數的企業都在黑暗中摸索,企業也總是徘徊在數不清的黑洞邊緣。第二,大多數的企業生命都還很短,出生靠機遇,生存問題還高懸頭頂,企業的戰略目標確立、管理制度建設、企業文化建設都沒跟上,不少外表好看的企業內部其實一片混沌,好在周圍的企業都差不多,所以還能夠存活。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企業的生命周期問題。一般來講,企業有三個階段:創業、發展、守成。對于企業管理,相應地需要三種不同素質、性格、理念的人,也相應的需要三套不同的理論。
在中國來講,企業大都處于創業階段,創業者與經營管理者身份合一。
今天還只是產生創業英雄的時代,而管理英雄時代還沒有到來。這個創業英雄時代有兩個特征:一是真正的職業經理人階層沒有形成;二是創業者憑借自己的英雄氣概粗放地管理著企業。只有職業經理人階層形成,由他們以專業理論與實操智慧作為中國大多數企業的“操盤手”,才標志著中國企業的真正成熟。在創業階段,實在太難為那些創業者與經營管理者身份合一的老板們了:他們可能剛剛洗腳上田不久,或者剛從官僚崗位上下來,或者從市場意識淡薄的國企里出來,他們畫出彩虹,打出了天下,同時又要不斷擴張,要穩住陣腳,要讓企業走上良性運作的軌道。他們需要應對的變局實在太多,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能夠吃飯、公司不倒已經萬幸了。所以一部寓言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居然也會成為不少經營者的圣經,其實這折射出的是他們內心的無奈與恐慌。
不過,經過了10多年的市場化進程,不少企業也正在從創業階段向發展階段過渡。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理論的指導,從而規范企業的運作,他們需要將那些曾經為了生存而無暇顧及的問題解決掉。當然,這種對理論的需求不是指向那些空洞的理論,而是真正來自中國企業實踐而升華提煉的理論?;蛘卟灰小袄碚摗倍小鞍咐治觥保覀冋嬖摱嘌芯堪咐僬匋c理論。
可以說,《中國企業黑洞———62個中國企業現實問題的透視與診斷》(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是一本集約式的MBA案例教材。
哲學家弗羅姆對人的心理問題講過一句話:“即使不是所有人都是變態的,也是絕大多數人。”反過來講,也就是人有點病是正常的。問題在于,有病不自知、不治療才是可怕的。企業也是這樣,世上沒有完美的、絕對健康的企業。經營者所要做的事情是努力防止小病成大病,防止大病變絕癥。
看病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找醫生,一種是看醫書自診。對人也好,對企業也好,其實最好的辦法是懂得自診,防患于未然。
作者認為,企業經營者往往很難發現自己在經營管理中的“黑洞”,尤其是那些成功者,更難發現成功背后所隱藏的危機。《中國企業黑洞》一書可以說是經營者用于自診的絕好醫書,作者不僅以犀利獨到的目光及時地洞察出企業常見而常人所不易察覺的隱疾,并且開出了一劑劑根治隱疾的良方。(原載<<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