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中國醫院都是人治。然而,沒有任何一名院長能夠一干300年。因此,醫院的未來發展變化,必將因院長的更換而變異;同時,醫院全體醫務人員的執業生態甚或個人命運必將因院長的更換而變異;當然,醫院所服務的社區患者能夠獲得的醫療服務品質同樣會因為院長的更換而變異。
例如,前任院長熱情高漲地上三甲,下任院長可能三甲復查都懶得做,甚至放棄。
對于民營醫院而言,如果是一代名醫創院,那么,院長的名醫身份和德高望重或許能夠十年二十年地把一家民營醫院統和運作得“很好”,而且,如果走運,外界環境也可能給這家醫院帶來鴻運,例如當初批到的地皮大幅度升值。如果老院長不幸離世,怎么辦?如果蓋了一家新醫院,房地產的巨額收入全部花完了,怎么辦?如果外部環境變得壞起來,怎么辦?
無論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中國醫院都沒有“專業化和系統化的醫院管理”。炫耀醫療設備、展示專家教授人數和執行上級紅頭文件,構成中國特色醫院管理的主旋律。然而,設備需要維護,也可能落后;人才需要團隊化,更可能爾虞我詐或離職跳槽;紅頭文件對于醫院而言往往弊大于利——醫院必須花費成本去迎合那些屁股決定大腦的上級政策要求——中國醫療行業行政管理(非專業化非系統化)等于“人的屁股治”,可能還不如一名德高望重老院長的“人治”。
然而,“醫學科學技術”、“醫學科學技術運用”和“醫學科學技術運用之管理”,彼此之間截然不同。醫療設備和醫療人才,還不是醫療市場、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更不等于患者的治療結果和滿意程度。醫院內部的這些戰略邏輯,必須經由專業化和系統化的醫院管理才能實現。
對于民營醫院而言,解決“醫院變異”的根本策略,就是努力實現專業化和系統化的醫院管理,包括醫院戰略層面的穩定而進取的“醫院憲法”、“董事會制度”、“醫院安全文化”和“醫院政策(規章制度)”,包括中層管理的團隊建設、“團隊合作”和“管理管理者的科學方法”,包括基層管理的“行為規范”和“流程優化”,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克服醫院人治的變異魔咒。
專業化和系統化的醫院管理,是規矩治院,不是名醫治院,更不是官員治院。
民營醫院的主要優勢,就在于決策自主性高于體制內的院長,金錢的使用可以更加靈活。Money Talk作為一種管理手段,我們可能經常使用,但是,我們究竟會不會用?不過,這還是雕蟲小技,最根本的是院長要能夠理性地承認:醫療不等于醫療行政管理;名醫不等于醫院管理專家;要能夠心想著社區百姓福祉和醫院全體工作人員及其家庭的福祉,并為此付諸行動。
一名院長或董事長,首先必須具備合適的、正確的戰略思維和戰略分析,然后必須通過醫院管理落實為醫院的組織行為。否則,可能在戰略層面淪為一種“人際游戲”、“外界運氣”和“攀附體制”。當然,我希望大家都能撞大運,我也不反對為了醫院利益而攀附體制,因為體制壟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至少10年之內,不要指望醫改。我看夠嗆!肅清李玲流毒,就不知道猴年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