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講,我最關注的是組織管理,我也非常在意中國企業能不能找到非常好的成長方式這個問題。大概 10 多年前我開始做“中國領先企業的研究”,在這十年研究過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我們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遇到最大的挑戰是組織的瓶頸和慣性。而一個組織到底有什么樣的思維慣性這一點,對企業來講又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轉型難,難在思維慣性轉變:
我們常常說改革難、轉型難,很大原因是整個組織的思維慣性卡了殼。我跟一幫企業家聊天時,我說:我不認為創新很難,我覺得轉型比創新還難。我曾經幫一家企業做轉型,進入這個企業一年半后,我們取得了一些看得見的變化。所以,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轉型比創新到底難在什么地方,其中很重要的是整個組織的思維慣性。這個思維慣性當中最重要的是區分,你是一個增長型思維,還是非增長型思維。而非增長型思維就是把 KPI 完成,不要冒險。但如果你是增長型思維就會不斷地努力去做,在任何情況下看到的都將是機會,而不僅僅是挑戰和壓力,所以不可能有焦慮。這時我就在想,如果你有焦慮,那么一定是你的思維方式錯了,如果你的思維方式沒錯,按道理你看到的應該是機會,因為從未有過今天這樣的商業機會,這樣的豐富和多元化。我相信這是所有人都承認的,所以我們也會要求,你在戰略上有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是要從外向內看,不是從內向外看。
陷入轉型困境的制造企業,請忘掉你曾經的核心競爭力:
很多人問我,說我的公司有幾十年歷史,核心競爭力很強大,我就說忘掉它吧。我們都知道為什么華為有競爭力,因為在華為的邏輯里面只有成長沒有成功,他從來沒有講過成功,一直在講成長。我想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事情。今天來講,你一定要從外邊往里看,而不是從里往外看,你只有從外往里看的時候才能找到真正的發展方向。
這個從外向內看的原則很簡單:
· 其一,你要從外審視你的企業;
· 其二,不斷擴大對市場、對行業的理解;
· 其三,一定要利用真正的細分來明確顧客需求;
· 其四,你要不斷地重新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
因為只有不斷重新構建和打磨這些能力的時候,才可以找到你的方向。這對很多企業來講可能都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如果是這樣,根本問題就是你愿不愿意確立一條增長的路,這是根本。華為不斷增長背后的邏輯,從外向里看,人人都要成為奮斗者。
超越自己,才能確定你的增長之路:
我們知道今天的經濟進入了一個新常態,的的確確整個外部環境在變化,大部分產業都遇到了產能過剩的結構問題。 像我曾經所在的行業,中國飼料產能利用率只有38%左右。這樣一個完全產能過剩的概念中,你的增長從哪里來,我跟同事說增長點只可能在結構內,不可能在結構外,結構內的增長和結構外的增長這兩者對企業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新的技術出現,不僅僅包括互聯網,我們看到更多新興的技術在各個行業都發起了非常多的挑戰,這里面就需要大家一定要明白,在新常態下,要問問自己這條路應該怎么走下去:我相信這就是今天對各位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你怎么確定你的增長之路?希望大家更重要的是看到變化帶來的機會。我也相信所有行業一樣會遇到這個難題,就是整個行業的定義會變,你不能用你的經驗、歷史再來規劃你的行業,如果依舊是那樣,我相信你被淘汰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果能重新定位,其實機會更多。重要的是你要知道顧客的需求是什么,你增長的路徑怎么安排,你的產品、技術怎么組合,你用什么方式和速度去發展,更最重要的是你跟誰組合在一起。事實上,如果你想確定一條增長的路,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超越自己,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