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何要對員工進行培訓
培訓已經成為了企業經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做得好,企業就發展快,做不好,企業就面臨著危機。如果培訓的目的都沒有弄清楚,那么培訓工作就無法制定目標和計劃,也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我在培訓課堂上,或者在課下與企業高層的交流中,經常會提出一個問題:企業為什么要對員工進行培訓?這是企業老板和人力資源負責人必須回答清楚的一個問題。
培訓產業是中國最近掀起來的一個產業,也是未來最有前途的一個產業。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企業是在一個特殊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企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多次的演變,他們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商業經濟,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規模和成就。
然而,雖然企業做大了,但是人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并沒有因為企業的發展而快速提升。因為中國在早期成長起來的企業,他們的成功機會往往大于能力,所以很多企業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中國加入WTO以后,全球化的經濟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中國市場由計劃經濟完全走向了市場經濟。對于這種外界環境的改變,企業的大多數員工無法適應,他們沒有品質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學習意識、創新意識。員工觀念和能力的落后嚴重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只有通過培訓或學習加強員工的品質意識,創新意識和危機意識。
另外,現代企業還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新員工的招聘和培訓問題。按我們正常的思維來說,應該現在的新員工文化素質高,好管理,根本用不著學習和培訓。因為現代企業的員工普遍都是大學生,比早期創業期的員工素質高多了。但是事實上企業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輕松,大學生也許是現代企業管理中最難管理的一群員工。為什么呢?
因為中國教育走入了一個誤區,多數大學生還是生活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中,學校還是象計劃經濟一樣培養學生。他們根本沒有考慮企業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所以培養了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然而,企業對人才的衡量標準完全與學校相反。企業需要真正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人才。學校里需要在考試得高分的好學生。因為追求目標不一樣,所以人才的衡量標準不一樣。往往在學校里成績好的學生并非在企業里有辦事能力。
因為辦事能力更需要人的情商,而考試成績更多地考核人的智商。所以高智商的人才無法勝任高情商的工作。這就造成了企業與學校之間的矛盾。企業想招的人才招不到,人才想找的工作找不到。企業要想化解這個矛盾,只有通過有效地培訓讓學校的好學生變成企業的好員工。雖然培訓成本高,但是不培訓損失更大。因為人用不好,企業一切工作都無法完成。所以企業不管花多大的力氣,也一定要把人才素質提升起來。
因為我們無法要求學校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企業也無法遷就學校招聘一些不合適企業發展的人才。所以企業要么培訓人才,要么放棄人才。因為學校背后有千千萬萬家庭和政府支持,而企業沒有。學校的考核標準是成績,企業考核的標準是利潤。所以企業絕對不可能象學校一樣選拔人才。它必須讓學生的學歷通過培訓和實踐真成轉化成創造財富的能力。然而,我們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由于學生在學校呆得時間越長,那么他離市場就越遠,對企業的了解就越少,因此,反而對企業的發展不利,不僅浪費學校的教學成本,而且增加了企業的培訓成本。因為一個大學生比一個高中生更難適應環境。所以許多企業寧可用普通的高中生,也不用優秀的大學生。因為高中生心態好,務實、肯干、好學、上進。然而,大學生恰恰相反,心高氣傲,不容易認同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所以往往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當然這只時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企業為什么要對員工進行培訓,不僅僅是老板和人力資源要認識培訓的重要性,同時員工自身要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否則企業的培訓會變得很被動。象父母讓小孩讀書一樣,強制的壓力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企業培訓不僅僅是為了企業,更是為了員工自身的職業生涯。要知道,如果一個員工的能力不成長,那么他的工資是無法增長,他的職位是無法晉升。所以培訓既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員工成長的需要。老員工需要學習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成長高度,新員工需要學習實踐經驗,提高自己的辦事效益。企業的發展源于人才的成長,只有培訓才能讓企業的人才成長得更快更好。更適應企業的變化,提升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