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越執行模式創始人孫軍正
目前,“執行不力”在我國企業界普遍存在,綜合分析各企業在執行力上存在的弊病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員工執行意識不高。執行意識是執行的驅動力,思維影響行為,態度決定一切。現實中員工往往因自身知識水平、外界環境、性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而以不同心態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從而影響了企業整體執行力的效用。通常表現為自以為是、推卸責任、自命清高、按部就班。
自以為是型。總認為自己的能力水平比上級領導高,對他人的意見、建議嗤之以鼻,在執行過程中喜歡按自己的意思去改動,或干脆“缺斤少兩”地敷衍了事,結果一級一級地改動、敷衍下去,最后導致了執行的失真、失敗。
推卸責任型。出了問題就怪他人、怪環境、怪條件差,不敢承擔責任。常以“都是某某的錯”、“客源不足,競爭對手又太厲害”等為自己開脫。倘若管理者恰好是此種類型,極容易使下屬對管理者產生不信任感,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戰略目標的有效執行。
自命清高型。自認職級比他人高,理論水平、能力水平就比他人高,高高在上,聽不得他人意見。這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下屬或同事模仿,激化內部矛盾,極大削弱執行效率。
按部就班型。將分內分外分得很清楚,執行顯得機械、呆板、僵化,只管服從,結果、目標是老板的,領導叫做什么就做什么,這似乎是高度的執行力,殊不知這只是將執行變成了為執行而執行,無法很好地提高企業整體執行力效用。
2、員工執行技能不強。員工技能素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任務執行的效果。主要體現為完成任務能力不強、協調能力不強、管理能力不強。
完成任務能力不強。由于知識水平的局限,無法適應企業日益發展的業務需要,以“企業元老”自居,不學習、不上進,拒絕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現狀,反對變革。或者做事三天熱度,開始激情滿懷,過了幾天開始松懈,接著就散手不管了,一旦習慣養成,任何決策的執行無從談起。
協調能力不強。與他人交流、良好協作及滿足他人需求的能力不強,影響分工合作效果,從而影響企業整體的執行效果。或者無團隊意識,以團隊的失利追求個人單方面的成功。
管理能力不強。管理能力包含很多方面,主要是與管理、培養、引導員工有關。一是不懂授權:很多執行者熱衷于掌握權力,凡事親力親為,忽略了集體智慧的潛能,阻礙了執行效率的提升;二是不懂培養:基于不得罪人或怕手下能力超過自己的思想,縱容“能力不夠的人”執行任務,使執行效率大打折扣;三是不懂表率:害怕擔責任,不身先士卒,凡事讓下屬自個兒擔著,只喊口號,沒行動,不懂激勵員工。
3、企業流程不科學。企業在制訂相關制度、機制、工作流程時,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忽略了一些細節,使執行困難,目標責任迫于“流產”。
制度朝令夕改。在出臺管理制度時,往往因責任部門沒有經過認真的論證或所涉部門事先懶得提意見,導致制度出臺后發現與實際情況不符,造成制度朝令夕改,讓員工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在員工心里產生“不把制度當回事兒”的心理暗示,真有好的制度、規定出臺時也得不到有效的執行。
制度不合理。對于缺少針對性和可行性或過于繁瑣不利于執行的制度,無法要求員工百分百地執行,也沒有必要執行。因為這會造成員工逆反心理,敷衍了事,使企業規定流于形式,不利于企業整體執行力效用的提高。
流程不合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出現處理一個文件只需要幾分鐘,而耽擱在中間環節的時間卻多達數天的現象,一件事情需各有關、無關部門審批,導致具體執行人員、客戶失去耐心而影響了執行的最終效果。
作業方法缺乏。良好的團隊作業方法比各人單干往往更容易執行,效果也更好。同時在作業過程中注重積累,適時建立作業工具模板,無形中可以大大提高作業的效率和質量。
監督考核機制不力。只要做了,做得好與壞沒人管,或者是沒有明確規定該哪些部門去做,職責不明確,無從考核,出現管理真空、管理重疊。
培訓浪費。花時間、花精力、花錢去培訓了,員工也認真學了,但卻沒人愿意或無法在工作中實踐,企業培訓投資成了無形的“壞帳”,高水平的執行目標任務成了無法兌現的“名堂”。
合作代理:
由孫軍正老師主講的執行模式系列課程,現誠尋各地合作與代理機構。聯系方式詳見孫軍正老師中華講師網博客中的“聯系方式”,將由孫老師專職助理對接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