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球汽車市場一片蕭條,日產尼桑公司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危機關閑,公司高層空降了法國有“營救大師”之稱的卡洛斯·戈恩來到日產,期待他妙手回春拯救日產!
在戈恩正式上臺的就職演說中,他面對日產公司的所有股東和員工,面對眾多的新聞媒體,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公眾承諾——“180”計劃:“1、8、0”這三個數字分別代表了日產將實現的三個目標:截至2004財年,全球銷售量增加100萬臺;運營利潤率達到8%;汽車事業凈債務為0。該計劃旨在實現日產的持續性、盈利性增長!
戈恩在演講臺上堅定地告訴所有人:“我要實現這三個目標,如果任何一點沒有做到,我就出局!在這三個目標前,我沒有說一個“假如”:假如有了支持、假如經濟環境良好、假如日元匯率降低……這表明我已經決定,并已經承擔責任,這是我的承諾!”
戈恩說到做到,不僅扭虧為盈,現在的日產就像變了一家公司!業界為之震驚,人們發現奇跡總是在這樣的大師身上閃現,必然有其成功的方法和規律,于是很多人去求教于戈恩。
有記者問戈恩:“為什么在一上臺之初就要堅定的鎖定目標,不給自己后路?”戈恩回答說:“人們喜歡結果,因為它簡單,誰都能明白,誰都可以去衡量。當我們給了對方一個結果承諾,于是人們對你的態度就會積極起來。人們會說:OK,這很公平,給他一個機會吧!我們按承諾執行,他按承諾兌現,沒有任何借口,一切為了結果。”
記者接著問:“我覺得對于您的目標來說,就是能夠盡快地讓日產扭虧為盈。但是對一個連續虧損了那么多年的國際性企業來說,要完成這樣的一個目標,來達到這樣一愿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時大家認同您的這種觀點嗎?他們相信您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嗎?”
戈恩回答道:“我覺得在開始的時候,人們是持懷疑態度的,不是否定的態度,而是懷疑的態度。他們認為戈恩這個外來人根本不了解日本、不了解日本文化、不了解日產。他能夠使公司有多大的起色呢?我希望有這種懷疑的態度,但是我不希望有反對力量和抵制情緒,因為我希望結果成為對我的支持,我希望信心建立在事實之上,信任建立在事實之上,這并不是說說就可以實現的。制定日產復興計劃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我們要對計劃的實施結果做出承諾。”
那“承諾”對他意味著什么呢?戈恩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詞,就是說,在你概括了公司所有要做的事情之后就必須要說:我作為公司的總裁承諾,公司明年要實現盈利,運營利潤率要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債務要得以消減。在一定的時間內要有一些量化的指標。”
“承諾就意味著如果達不到目標的話,我就要辭職,你不能再做第二個計劃,也沒有第二次機會。你只有一次機會嘗試,成功了就好,如果不成功你就要辭職,由其他人來接替。從一開情況就很明確,所有的人都知道,要完全參與到這個計劃中,而且所有的經營委員會成員也要參與進來。因為我們不會有第二個計劃。第二個計劃只能由其他人來做,所以從一開始形勢就很嚴峻。”
沒有“假如”,只有必須,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實現結果,不實現就辭職!這就是戈恩執行的邏輯!因為“假如”聽起來很有邏輯,但獲得支持的是我們對結果永不放棄的決心:既然鎖定了目標,鎖定了結果,那么我們對于結果,就不是要,而是一定要!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種控制機制,能夠不斷從外部世界獲得反饋,并在我們采取行動時進行自我修正。你所作的嘗試越多,所取得的勝利也就越多;你行動的速度越快,獲得的經驗也就越多;你獲得的經驗越多,你的能力也就越強;你的能力越強,你就越容易在今后作出更好的決策。這就是信念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