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老板和我說:我們公司的績效考核就是“雞肋”,沒有不行,有了也沒用。看下屬的績效分數都挺不錯,但總是覺得有問題,因為公司的整體績效沒有提高,管理問題還是層出不窮。
當很多人把績效當作獎罰和激勵手段時,績效管理的意義早已遠遠超出人力資源的范疇,上升到用來構建企業的全面管理體系。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一切管理活動都是為了達成目標和績效。一切管理活動的規劃都必須圍繞目標,一切管理活動的結果都用績效來衡量。
通過了解績效管理的整體架構,才能真正發揮其巨大的作用,千萬別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了!股東對企業的把控,主要體現在總經理是否能完成年度的業績,從這個角度,首先要給總經理設定公司級年度績效目標。而很多老板同時兼任總經理,把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全部混為一談,忽略了高層管理工作的規范化。
績效管理的起點,是董事會根據公司戰略制定年度目標(也就是總經理的年度績效考核),并根據公司級目標制定公司的年度經營計劃,這些計劃的內容需要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因此也就形成了各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然后再把年度目標分解到季度、月度,這才形成部門級的考核指標。所以部門的績效指標的達成才能支撐公司整體業績的達成。很多公司的部門績效考核方案是由人力資源部制定的,是以部門的職責分工來制定,是脫離公司戰略和整體的目標的。總經理需要有年度考核指標,意義就在于:這是下屬部門制定目標與考核的依據,把局部的目標與整體目標一致起來。
以上的步驟叫做“績效規劃”,規劃在先,考核在后。規劃又分為三個部分:戰略澄清、公司級目標、目標分解。
戰略澄清對于很多公司都缺失,戰略制定靠“拍腦袋”。年底制定一個年度銷售額,就算是明年目標定好了,如此草率的規劃,體現了總經理的職能缺失。戰略澄清需要用到的工具有:使命愿景法、平衡計分卡、SWOT分析等。
公司級目標在制定的時候往往忽略了目標的六大領域,分別是:市場領先、利潤增長、產品品質、客戶服務、技術創新、管理提升。每個領域都應設置相應的目標,這是企業平衡發展的需要,平衡的才能長久。
目標分解的時候應充分考慮部門之間的互相協作關系,比如:有銷售目標,為保證銷售目標的達成,就要設定生產目標,為了保證生產目標,就要制定采購目標和研發目標,就要制定人力資源目標,目標是一個體系,目標設定為互相支持,具體工作就能互相協同。績效管理這頭“大象”共分為四大部分,以上說的只是績效管理的第一部分,未完待續,敬請關注后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添加微信公眾號:目標管理(mubiaoguanli)】
【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