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學生悄悄換掉升旗儀式講話稿想到的。。。
2012年04月11日 ,揚子晚報報道了啟東市匯龍中學學生在升旗儀式上獨自換掉了講話稿,文章內容有“激勵向上”轉換成“討伐”教育現狀。
“這種變味的教育,學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學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們不是機器,即使是機器,學校也不該把我們當成追求升學率的工具!”這樣內容犀利的言辭,不是出現在辯論賽上,而是一名中學生在3000多名師生眾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講。
“根據調查,中國孩子計算能力世界倒數第一,創造能力世界倒數第一。。。這難道就是我們接受16年教育的結果嗎?我們不能只為父母的理想而努力,應該有自己的理想”“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這種變味的教育,我們學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學又能如何?”
國旗下的演講,是本學校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一個舞臺,但是該學生儼然當成了“討伐”教育制度的“擲彈場”,“雷語”不斷。為此做為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老師,還有關心孩子成長的社會我們從中會想到什么呢?
筆者在企業里多年,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給與一點看法:
1:我們教育員工(孩子)的目的是員工(孩子)做好,員工感受到自己辛勤的果實,不是我們(領導、老師、家長)多棒多會教。 這篇報道中講到:“作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匯龍中學非常重視每次的國旗下講話。演講學生不僅精挑細選,而且對學生寫的演講稿,老師還要嚴加把關”。說明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領導太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的表現好的一個很大目的是看我們家長,我們老師,我們領導多會帶員工(學生、孩子),而不是這樣的員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多優秀。
2:員工(孩子)有分辨能力,但是受知識,環境,年齡等的影響分辨能力不一定正確,需要我們(領導、老師、家長)給與孩子階層性的培養。據老師介紹,小江稱自己最近看了一本“90后”大學生鐘道然的書《我不原諒》,書中對當下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批評和反思。對書中的言論,小江深有同感。
3:失敗是成功之母:做事情就有可能出錯,越多做出錯的比例就越大 ,但是作為控制方領導(家長、老師)要善于讓員工做事情。善于讓員工(學生、孩子)和管理(家長、老師)轉換角色,加強理解;還要自動自發,有興趣,有體會,有總結,增強判斷是非能力。“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這種變味的教育,我們學了有什么用?就是考上大學又能如何?”,角色轉換可以讓雙方互相理解,員工(孩子、學生)不是不變的,但是一定有這個過程,并且伴隨著我們終身,管理(家長、老師)就是由員工(孩子、學生)轉換過來的。
4:銷售的原則是賣顧客喜歡的,不是賣自己喜歡的。這一規則也適合我們傳幫帶。員工(孩子、學生)優秀的科目一定是他認真做而且有興趣做的事情,一定不是只有管理(父母、家長)自己一廂情愿,員工(孩子、學生)被逼無奈產生卓越的。
由這樣一個事例提示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為人領導要帶出優秀的孩子(學生、員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不要束縛他們的思想也不要放任他們的自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讓他們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