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好三大環境
《早教的秘密》后記
如果地球生命系統的確來自自然的孕育與進化,經由4.5億年方形化為人,那么自然環境或者仿生態環境應該是生命誕生發展的第一環境。
中國的家庭缺少庭院,但為孩子準備一個模擬的小自然環境是可取的,有陽光、星空、清潔的水、植物、自然的風與晨露,家具多用自然的材料,如木、棉麻、沙石等。孩子在孕育的時候,母親的子宮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但母親的心態、情緒、思想、行為、飲食或許已經完全社會化或者人文化了,作為對自然信息的補償,一個懷孕的準媽媽可以多親近大自然,閑暇的時候到郊外呼吸一下泥土與青草的芬芳,沐浴一下陽光與輕風,感受一下被自然懷抱的舒適是非常必要的。懷孕的母親保持一種輕度愉悅的心態,不是喜悅與高興,是一種吻玫瑰花般,深呼吸后的恬淡、舒展、滿足的感覺。因為母親的心跳是孩子生命的律動,興奮與悲傷這樣過大的情緒都會讓胎兒不安。生命與自然是一體的,在生命誕生與形成的初期階段,嬰幼兒的知覺與大自然是互相開放與連接的。所以,孕育中的母親、3歲以下的孩子多與自然接觸會給孩子增添智慧與靈性。
家庭的人際關系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大環境,首先是母嬰關系,母親與孩子親密互動的行為方式決定孩子成年后的基本內心結構,很多心理與情緒的問題可能根植于早年孩子與母親關系中的挫敗、創傷與缺失,無條件地接納、溫暖、關懷、照料是重要的。母親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正是孩子與外部世界建立良好關系的心理基礎。良好的親子關系需要足夠的相處時間乘以相處時投入的情感,兩者缺一不可。2歲以下的孩子母親需要更多時間陪伴在他的身邊,除了愛與無微不至的關照,感恩孩子的到來也是重要的。
中國社會與中國的企業缺乏對養育孩子的女性足夠的關懷與福利,想想母親是在為社會養育未來的接班人,那么全社會都應該竭盡可能地保障她們的福利以回報她們為此付出的艱辛。讓生育的女性休更長的假,或者在家上班,或者每天工作部分時間是可取的。對2歲以后的孩子來說,好的家庭關系會為家庭營造美好的氣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人際感受決定了他成年后在社會人際關系中的心態。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的關系,而非市面上流行的教育思想與技術,沒有良好的家庭關系什么美好的教育都是空談。
第三大理想的環境是循序漸進的教育,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種發展序列,首先是觸覺,然后是嗅覺、味覺、視覺、聽覺……孩子知覺外部世界是以感受的積累慢慢展開并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每個生命都蘊含著全部的自然信息,孩子的很多知覺信息是從內部喚醒并獲得,不是從外部學習而來。新生兒的第一年,這些知覺能力是否飽滿關鍵在于合適的時間得到適度的信息刺激,每一種信息刺激都會喚起孩子的知覺,由此發展出知識與思維。皮膚是生命最具靈性的部分,除了母親的撫觸,讓孩子的皮膚可以盡早親近大自然的陽光、風、草石、溪水……是必須的。自然蘊含的信息是豐富且生動的,人類建造的環境單調且呆板,兒童的知覺需要足夠的刺激,只有自然的聲、光、色、味、型、體才能滿足兒童知覺發展的需要。知覺的深度與飽滿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塊土壤是否肥沃和寬廣。兒童的知覺能力遠大于成年人對世界的感知,在沒有言語、理性、秩序、價值感以前,兒童的知覺與大自然同質,是一種未知的、動態的、復雜的、以差異為中心建立的多樣性結構。在接受人類文化與言語教育后,知覺逐漸變為靜態、分類與簡單,并接受共性、統一性為中心的認知方式??茖W研究證明,天才都是保留著部分兒童知覺能力的人,考慮到這一點,父母是否可以盡可能地延緩言語與理性教育,讓孩子可以像孩子那樣感知世界的時間長久一些。急功近利地促使孩子在理性與言語學習中展現能力,這很像中國成語中的拔苗助長,其實茁壯的心智才能創造學習上的遠行者。
討論如何在擁擠的城市、匱乏的自然資源與瘋狂的早教風潮中去實現這三個理想環境是《早教的秘密》這本書的目的。書中的很多說法可能與流行的育兒理論背道而馳,不過,我不否認當今的理性教育對未來孩子適應社會、人際交流,尤其是適應中國式教育與學習是有裨益的,正如跑車也要配備剎車裝置,我只想為當今的育兒提供一些緩沖觀念。人類發展得太快,也突顯出人類正面臨更大的生存危機,讓科技與城市化進程慢一些,給大自然留出可以自在修復的時間是一件需要人類嚴肅思考的事。當然,單單一本書能否給年輕的父母或者準父母們帶來有用的思考是值得懷疑的,大家也可以從我以前出版的《家庭成就孩子》《陪孩子長大》兩本書中尋找到一些相似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