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哲學角度上看,人只能活在當下,不可能活在明天或者昨天。生命總是在今天中度過的,只有當明天成為今天的時候人們才能真正的享用它。人可以為明天而活,是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意識具有連續性的產物,明天是人類發明的對時間的一種分段標記,其實并不存在。人類具有可以預見,預知不久的將來外部世界與自我存在的狀態,自然界的動植物卻沒有這樣的心智能力,對它們來說,當下以外的東西都是未知的,它們只有身臨其境才可以感覺到,不是知道,人們可以清晰的知道,卻極少去感覺。活在當下是以感覺為主體的,多少排斥理性和推理,所以當讀到《活在當下》書中說“應當怎樣;不應當怎樣”的時候,我只能笑笑,因為“應該如何”一定與明天有關。生命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認知與行為的慣性支配的,人們喜歡用熟悉的方式去做熟悉的事情。對人類來說,所有生物大多數時間似乎都在虛度時光,盡管存在主義說“生命不需要意義,活著就是唯一的意義”,但如果我們真相信這個,馬上會被空虛感折磨。
要理解當下必然要涉及時間這個物理學概念,有兩種稍有差異的描述:一是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四維時空正是物質的三維加上時間形成四維。時間是永遠流動的,永不重復的,矢量的一種物質,在科學幻想中超光速飛行我們可以到達任一個昨天。另一種觀點認為沒有時間這種客觀實在,時間即空間,穿越空間的過程產生時間的心理體驗。空間是無窮重復的,循環的,沒有起始沒有前后,因此時間也沒有早晚。一切都是同時在又不在,關鍵是看你處在何種角度與狀態下去感知這個空間。現在的穿越劇多半在利用多重平行空間這樣的理論。人類的科學其實是在地球引力場下發展的科學,受地球的物理特性所制約,所以人類可以理解的時間是地球的產物,不是宇宙的真諦。人類用數學定律構建出來并被人類的知覺所印證的宇宙只是一種心智的幻象,捍衛它實際上是在捍衛人類的尊嚴。
活在當下的意義我比較推崇“珍惜此時此刻”這樣的觀點,珍惜與及時行樂,或延遲滿足無關。如果你做了就做了,最好不要給予做了什么一種價值賦義。當下也內涵自在的意義,如果你在玩,突然想學習就放下玩樂去讀書,不為玩懊惱也不為學喜悅。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管這事能否達成,你是在按自己心愿去生活。活在當下本意是不要執著于對與錯,該與不該,要靜心體驗生命的每一時刻,感恩每一時刻,用感覺去生活,不用理性去引導。一切悲歡離合,酸甜苦辣都需全然接受,沒有分別,沒有喜惡,沒有得失,沒有趨避,沒有重輕……。佛家說:“隨心,隨意,隨緣”,這也是對當下的一種詮釋。不過,佛沒有現實,人卻有現實,對年青的人,有抱負的人,對他人或者對眾生有擔當的人為明天而活,為他人而活也是重要的。既要活在當下又不在當下可能是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不過,人整個生命都可看是在一個當下,當下既是此時此刻又是永恒,即使生命的一部分又是生命的全部,這樣去想我們才會從“活在當下”的糾結中跳出得到生命自在的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