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效能之殤危機時刻如何面對媒體
陳馨賢
在醫院效能提升之路需要花費我們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我們面對工作時講究精益求精;需要我們面對管理時更加個性化、更加精細化;需要我們面對服務時更加人性化、懂得差異化;需要我們面對危機時做到游刃有余、化險為夷等等。倘若我們其它各方面做得都很好,做得都很到位,但是一次危機未能靈活、巧妙的應對,都會給醫院帶來損傷,輕則是經濟賠償,重則醫院名譽所損,失去患者信任。
我們一起來看看近幾年醫院危機的幾件典型案例:
1、 哈爾濱醫科大學二院天價醫療費事件
2、 深圳人員醫院天價藥費事件
3、 遼源市中心醫院火災事件
4、 華西醫院某教授被患者家屬砍傷事件
5、 四川省人民醫院炸彈敲詐事件
6、 深圳醫護人員戴頭盔上班事件
7、 株洲市二醫院患者注射TAT死亡事件
8、 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院1死3傷事件
9、 安徽醫大二院1死4傷事件
10、 天津中醫藥大學一院1醫被砍致死事件
……
我們在對醫院發生的這些危機事件進行梳理的時候,我們發現多數醫院的危機事件中都少不了“媒體”這個推手。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對醫院危機的研究較少,多數醫院危機意識較淡薄,僅僅是把危機躍然于紙上,并未真正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多數醫院在面對媒體時,要么手足無措,要么百般逃避,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冷言相對,要么武力相對等等。那么,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媒體呢?
一、 知己知彼,做好前戲
1、 知己——打鐵還需自身硬
我們多數認為危機來臨屬于突發性的,沒有規律可循,自然也沒有辦法去預防。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機暴發都是一個從質變到量變的過程。正如杜牧《阿房宮斌》中所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美國著名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提出海因里希法則(300:29:1)。這個法則告訴我們,當一個企業有300個隱患或違章,必然要發生29起輕傷或故障,在這29起輕傷事故或故障當中,有1起重傷、死亡或重大事故。當我們把海因里希法則運用于我們的醫療行業時,我們發現所謂的事故發展都是量積累的結果;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制度應用于臨床實踐中,都無法取代人員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所以,若想在面對媒體時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就需要我們夯實我們的工作,做到說得都能做,做得都能說。
同時,我們還需要根據我們醫院的具體情況做好各部門、各科室的危機預案。制定醫院醫療危機管理計劃,建立醫療危機預警機制,把握應對危機事件的原則,進行醫療危機模擬訓練,苦練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的內功,形成新聞發言人制度,對外統一口徑,將醫院危機減少到最輕。
2、 知彼——磨刀不誤砍柴功
我國目前有報紙2000多份、雜志9000多種、廣播和電視頻道各有2000多,另外還有網站(備案)382萬個、網民5.3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9.9%,手機數量超10億,截止2012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達到3.88億,手機首次成為中國網民的“第一上網終端”。當我們在面對這林林總總的媒體時,我們一定要做好前期準備——建立媒體資料庫。具體方法如下:
按照國家級、省級、市級可以列出目標媒體的清單,一般情況下我們選擇各種級中的主流媒體。詳細登記媒體名稱、記者姓名、聯系電話、QQ號碼、常用郵箱等,包括已經到醫院做過報道的、可能會到醫院進行報道的媒體。還要通過建立QQ聯系群、微博、微信等方式,加強與媒體記者的日常聯系,全面及時掌握媒體記者的采訪需求、采訪動態等信息,形成媒體資源網,做到知己知彼。同時要立足與媒體記者的長遠關系交往,化解與媒體間的不和諧,以便在醫院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獲得媒體的幫助。
二、 重視媒體,真實面對
媒體是社會利益的“看門狗”——這個判斷和定位,是美國白宮記者團團長海倫﹒托馬斯最早作出的。這位享年92歲的老太太2013年7月20日早晨在華盛頓家中去世。《華盛頓郵報》評價說:“當這個女人走近時,總統都會發抖。”因為,在媒體的背后是千千萬萬的大眾。
近日,一位醫院的副院長在面對媒體時說:“記者是最壞的,比縣里領導還壞,你們錄下來,我就這樣說。”“如果社會沒有記者,社會不是這個樣子,天下就太平多了。”這位副院長的這些話不禁讓馨賢又驚又怕,驚得是,他顯示是不懂法的,所以他并不知道媒體其實代表的是公眾在行使知情權、監督權、話語權。自然也更不了解也不會尊重媒體的報道權。知情權、監督權、話語權,我們暫且不提,僅僅說媒體的報道權就包括:
記者在合乎法律的前提下,自由和收集危機新聞信息的權利;
媒體不受危機組織插手干預,獨立完成新聞作品繼而公開發布的權利;
新聞單位依照自己對事實的價值判斷,客觀公正評論危機事件的權利;
采編人員因職務行為,人身不受來自各方傷害的權利。
等等。
怕得是,他的一時口舌之快不知道又會給醫院、給醫療行業帶來什么樣的災難。媒體對危機事件有著擴音器的作用。它會運用爆料、暗訪、深度報道等待手段,在一天半天甚至瞬間,掀起當事組織的陰暗面。高明的記者,還會在深挖內幕中,通過新聞素材的恰當選擇和其在報道架構里的精心排列,把自己臧否指斥,隱含在貌似公正但確實是真實準確的客觀報道字里行間,把“舌頭含在嘴里判斷是非法”來進行新聞操作。
面對媒體時采用大門緊閉,拒絕采訪;沉默不語、無可奉告;不顧事實,蒼白辯解這三種態度都在十分錯誤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媒體的重要性,正如馬克思所言“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無處不在的喉舌。
三、 提供服務,方便他人
面對媒體醫院的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我們要先準備與醫院危機事件相關材料。接著組織全院會議,務必在面對媒體之前就形成統一的內部口徑。還要安排接待細節,調出我們之前所做的媒體資料庫摸清來訪媒體和記者的背景等等。面對媒體之時,我們還要心地真誠、態度熱情、表達坦率、服務到位,恪守規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地滿足記者對組織公關接待的基本要求。反之,則必然將會引發新的危機。
另一方面,作為醫院的標志性人物的“院長”、“副院長”們,我們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總是認為媒體是在“找茬”,如果媒體真得是在“找茬”,我們自身并無問題,他們從那里入手呢?也不要認為媒體就是在“混淆視聽”、“胡說八道”。有理不在聲高,又何必給人以話柄?
2004年,郭臺銘的公司因一篇報道,向臺北地方法院申請“假扣押”了臺灣《工商時報》記者曠文琪的個人財產,同時向其個人索賠3000萬元新臺幣。雖然輿論的強大壓力,最終迫使郭臺銘撤訴并與被告記者達成和解,但他的心理還是覺得有效地恐嚇了媒體。2006年,郭臺銘的公司又故伎重演,以名譽侵權糾紛為由,通過深圳法院將《第一財經日報》編委翁寶、記者王佑的個人財產分別查封凍結,并索賠3000萬元人民幣。后來也是激起社會輿論的廣泛指責,雖然事終也是以和棋了結。但是,從此全國的媒體都盯上了郭臺銘,就也有了富士康的“**跳”。直至2011年5月26日,郭臺銘在深圳富士康面對超過100家中外媒體的200多名記者“長槍短炮”,終于低頭,請求大家能夠給予正面積極的配合,向眾媒體記者深鞠三躬。
《三國演義》中有“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告訴我們要對異己的包容,對陌生的包容,對不如己者的包容,對大不敬者的包容。
還要了解媒體的需求,做到投其所好。就醫療行業而言媒體對:突發事件(時效性新聞)、看病就醫(貼近性新聞)、醫藥改革(重要性新聞)、弱者求助(煽情性新聞)、醫療糾紛(沖突性新聞)、SARA(未知性新聞)、問題奶粉(反常性新聞)等七種新聞源十分感興趣。那么,我們就要懂得給媒體“量體裁衣”、“及時爆料”。
“與新聞界打交道的時候,最佳的政策是誠實”。這是美國公共關系學會原會長和沃特飛機公司的傳播經理小杰利﹒多爾頓所說的一句話。誠然對于我們醫療行業仍然十分有效,我們要謹記,對于我們而言危機可能是多年不遇的,甚至是百年不遇的偶然事件,但是對于媒體而言則早已熟能生巧。任何不充分的準備、不理智的言行都有可能讓我們的所有辛苦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