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這里的時候首先我要為大家介紹一下以下幾個公式:
生產前置期(Lead time)LT=生產節拍*批量*制程數量
生產節拍=瓶頸設備生產單位產品所需要的時間=瓶頸設備的標準工時
通過公式我們可以發現縮短生產前置期實現快交的最后方法無非是以下幾項:
1, 縮短瓶頸設備的標準工時,增加設備或者工藝改善;
2, 減少批量;
3, 優化制程對設備或者加工工藝進行改變,實現制程減少。
以上三點效果最快投資最低可靠性最好的就是第2條減少批量。那么批量減少到多少最好呢,當然是越低越好精益生產的“一個流”的批量是1。
我在這里反對對產品的集批生產但是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這種生產模式。比如說對于標準件的生產模式還是建議集批式的生產。我們知道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四種時間,換線時間、裝卸時間、稼動時間、異常時間。稼動時間是我們所需要的,是為企業創作利潤的,而其它的時間是我們要避免和消除的。對于機加企業有很對時候換線時間讓人們非常頭痛,有些設備加工單個產品的時間只有幾秒鐘而換線時間長達幾個小時。這是常有的所以豐田汽車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方法技術,可以縮短生產設備的換線時間。關于豐田的換線改善方法我將在后邊的博客中給以單獨講解。
總之:減少批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換線工時的增加。所以如何改善換線工時是非常重要的,后邊講單獨講解。
三,從“推動式”到“拉動式”——物料方法
我們知道推動式和拉動式的最大區別就是解決了七大浪費中的過量生產的浪費、庫存的浪費。對于企業過去來說生產模式基本上是一推動式的放進行生產,準交率很難保證。我們現在已拉動式的模式進行生產,實現正確的時間生產正確的訂單。這樣可以讓產能的利用實現最大化,所以說對于LP提升產能的方法并不只是對單位時間的產出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他講產能的有效利用率提升了,也可以認為是提升了產能。我們要建立這樣的觀點非客戶所接受的為客戶服務的才是有效的投入。
(1) 在LP中為了實現這種效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如:目視管理、拉動看板等等.....
(2) 在TOC中為了實現這種效果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如:SB四大模型的暢銷協調機制等等…….
關于以上兩點在次不作詳解,后邊將單獨解釋。
四,從“大波浪”到“小波浪”——生產計劃方法
對于企業來說存在著生產波動現象,其波動主要有以下三種:
1, 供應商和我生產線之間的波動傳播;
2, 生產線內部從零件庫包括外協件到組織過程所產生的波動。
3, 客戶和我們生產線之間的波動傳播。
具體圖解如下:
圖中是一家工廠的生產供應鏈模型,這家工廠一共有兩類供應商。一類是原材料毛坯供應商;另一類是外協件供應商。企業內部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可以生產出三種零件,在加上外協件四種零件經過裝配后就成為成品了,然后到達客戶的手里。
圖中有三種波動,其一是客戶的產品種類、以及產品數量的變化給企業內部生產帶來的生產波動。另一種是供應商供應不及時或者數量有缺所照成的生產波動。還有一種是企業內部由于不能夠按照規定時間將某個產品的零件同時集結到零件庫,所照成裝配產生波動。所指波動是指量與時間變化所產生的生產不穩定的波動干擾。(關于解決方案將會在我的TOC知識講解專欄中進行詳細講解。)
不要小看這種波動,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完全可以將其摧毀。這就是金融危機中裁員、減產能、清庫存后,如果金融危機突然離去所帶來的最大危害。
五,從“單一工”到“多能工”——作業方法
對于單一工要變成多能工的原因在此不作詳解,是新的生產方式的需要。
以上很多地方將會在后邊的文章中進行單獨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