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領導這一概念被提出至今已40余年,它首先出現在羅伯特•葛林里夫于1970年撰寫的一篇名為《領導即服務》的文章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該理念也隨之在世界各地推動著一場領導力革命。
服務型領導作為一種新型的領導力,很多相關研究都還在持續完善中。雖然為員工服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一個錯誤的觀點,但是根據領導權變理論、領導成員關系、職位權力和任務結構等對領導效果產生的影響,在企業中
古人說:“月有陰晴圓缺。”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滿則溢”、“盈則虧”,從高潮滑向低潮,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企業在取得高速增長之后,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隨著中國融入國際經濟的步伐逐漸加快,中國
1981年,瑞典經濟學院的克里斯琴·格羅路斯發表了論述“內部營銷”概念的論文。“內部營銷”首次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其實,內部營銷是與外部營銷相對應的概念。其核心意思是,領導者應該使員工熱愛企業品牌
在20世紀初,管理學界通行的觀念是控制:領導默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制定一個通用的規則,管理根據規則展開。不論工作規劃、人事安排、績效考核等,都根據規則辦事。這樣的好處是管理操作簡單明了,缺點是
所羅門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有一次,一個落魄的青年人來拜見他,向他請教成功之道。當時,所羅門王正在進餐。所羅門王從盆子里拿出一大一小的兩個青瓜,放在青年面前,問:“如果這兩個水果的大小,代表
怎樣判斷一個領導是不是具有水一樣的智慧呢?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是,看領導是不是能用比他強的人,是不是樂于看到員工超過自己。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劉邦和項羽了。劉邦,出身農家,混跡市井,不過一個地痞
人際關系的平衡是指交往雙方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人際關系的吸引的程度達到平衡。用公式表達如下: 甲對乙的(需要+吸引)=乙對甲的(需要+吸引) 人際需要包括不同層次的需要,比如物質需要、歸屬
1963年8月2日,著名的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館前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該演講至今仍擲地有聲。金生前曾領導25萬美國民眾為黑人爭取民主自由,遇刺身亡后,他被譽為近
根據美國著名學者金茲伯格提出“職業性”這一概念,人的職業能力和對職業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持續演進的一個過程,因此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也就是他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過程。所以,幫助員工找到個人目標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