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培訓內部講師的課程,應該是人力資源發展人員的重點,如果每次培養內部講師的人數不多,則可以采用外界定期性講師培訓課程,但是未必完全符合公司培訓講師的需求。至于如何設計與規劃在企業內培訓內部講師的課程,可以參考職訓局曾經委托各事業機構,如中油、臺灣師范大學等開辦「企業訓練講師研習班」的課程與時數,共分為基礎、進階與高級等三種班別,如表一所示。
★基礎班:基礎班課程以四十小時為基準,其中三十三小時為共同課程,其余七小時由訓練單位視師資專長及企業需求安排課程,以發揮地區特色。目標是能獨立完成授課三小時之教案制作,并具備教學能力與技巧。
★進階班:進階班課程以三十二小時為基準,其中二十五小時為教學演練與報告,其余七小時由訓練單位視師資專長及企業需求安排課程,以發揮地區特色。實務演練與報告:二十五小時,每位學員以一小時為原則,包括主持研討會、單元教學、響應技巧等。目標是能獨立執行六小時以上交互式情境教學,并能于課程規劃中用三種以上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
★高級班:高級班課程以二十八小時為基準,并以專題研討為原則,由開班單位視實際需要安排各種專題研究,結訓時繳交專題個案報告乙份。目標是能獨立執行九小時以上之專題課程,并能安排三十分鐘之企業倫理與文化內涵。
表一 基礎班、進階班與高級班建議課程與時數
1.基礎班 2.進階班 3.高級班
(1)企業訓練講師的角色與功能(2)學習心理(3)教學原理(4)教學方法(5)講授技巧(6)課程規劃與設計(7)教學媒體運用(8)教學評量(9)教材發展與教案設計(10)綜合演練合計:四十小時 (1)講師手冊規劃(2)教學策略(3)學員問題的面對與演練(4)個案研究(5)組織發展(6)我國職業訓練法規與措施(7)國際企業文化(8)教學評鑒與實務合計:三十二小時 (1)相關教學法專題研究(2)教案設計專題研究(3)教材編寫專題研究(4)教學媒體運用專題研究(5)講授技巧專題研究(6)工作規劃制作專題研究(7)企業訓練講師成長團體班(8)如何為員工進行職涯規劃專題研究(9)配合組織發展目標的訓練策略專題研究(10)能力分析專題研究(11)政府職業訓練資源運用專題研究(12)訓練績效評鑒專題研究合計:二十八小時
五、 進行內部講師的實際教學
本層面所需配合之因素,共有九個敘述項目,包括:了解學習者的特性及需求、了解課程的性質及目標、配合企業及學員需求準備教案、發展合適的教材、布置適當的教學環境、營造有效的學習情境、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純熟地使用教具、以及配合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評量。
進入內部講師的實際授課,經常碰到的障礙反而是對成人學習的了解不足,由于個人習慣領域的關系,所以受訓者養成個人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加上多年工作價值觀的影響,一時間很難由內部講師授課而改變。內部講師常運用體驗式學習方式,引導受訓學員學習,愿意嘗試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調整觀察事物的角度與層次,甚至是產生頓悟。
內部講師須充分了解教學的各種方法與開發適合的教材,才會在每次不同學員提出不同的疑問時,能夠充分掌握現場教學氣氛,達成既有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教案的準備,更是協助初次講課者的最佳工具,事前充分掌握課程內容與時間,免除授課進度過快與過慢的困擾。
六、 評鑒內部講師制度建立的方案
本層面共有八個敘述項目,包括:內部講師需求分析的評鑒、內部講師培訓制度目標的評鑒、內部講師角色功能的評鑒、內部講師制度與培訓方案的評鑒、內部講師績效的評鑒、方案成本效益分析的評鑒、訊息回饋機制的評鑒、以及相關組織策略配合程度的評鑒。
對于內部講師課程的評鑒,可采用Kickpatrick的四層次評鑒模式,包括:反應(Reaction)、學習(Learning)、行為(Behavior)與成果(Results)等對訓練的不同層次評鑒,在美國訓練發展學會(ASTD)的一九九八年調查中,有67%企業采用此種評鑒模式。至于對整體內部講師制度的評鑒,包括前五個層面的細目、組織策略配合與訊息回饋等,也應加以評鑒是否達成最初計畫的構想。
在投入內部講師的成本效益分析,一般會采用投資報酬率(Return of Investment; ROI)的觀念,即ROI=【(訓練效益-訓練成本)/訓練成本】X 100 %,只是分離直接與間接的訓練成本,并不是很容易轉換成財務上的價值,另外有形的效益容易評估,無形效益卻更難衡量。
內部講師深化知識管理
導入內部講師制度,其實對地理區域日益擴散的中大型企業日趨重要,有助企業轉型為知識管理的企業。因為中大型企業多已建立教育訓練體系,相信訓練成效也列入年度目標與績效評估的重點,組織文化應該也逐漸支持知識分享與擴散;那么內部講師常見「教學相長」的體驗,結合員工擁有的內隱(Tacit)與外顯(Explicit)知識,透過知識螺旋的轉化,由個人將逐漸擴散到組織與組織之間,透過重新篩選與萃取后,正是未來深化知識管理的絕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