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度安排系統。
從整體看,修改檢查周期、經常檢查、使用最新數據、調節對生產系統的要求,可以促使生產進度安排功能得到改善。生產作業控制中調整偏差的方法實質上也是對進度系統改善的一種方法。下面討論的幾種方法具有降低總成本的效果。
1、短時期的進度安排。短時期進度安排的基本思路是通過頻繁地(通常是按小時)檢查產量,來加強對生產的監督管理。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能很快發現生產中哪個環節跟不上,從而能及時采取修正措施。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要有準確的產量標準和穩定的產量要求。
2、采取一些增產措施。如果在即將到來的一個時期內,感到生產能力不足,一是可以把一部分生產任務,或至少把生產能力中最薄弱的部分轉給具有這種生產能力的產上協作生產;二是在短時期內額外租用一些設備;三是同本行業競爭對手簽訂交叉生產協議。所謂交叉生產,就是兩個或幾個企業達成協議,分別獨立生產某些零件,即每個企業生產其它企業在某種產品上所需的某些零件,以便形成經濟的生產規模,加大生產批量,減少調整時間。
3、多渠道供應。為了保證得到穩定的材料供應,防止由于個別供應廠商本身問題而引起的供貨中斷或延期,許多企業寧愿把所需材料分開由幾個廠商供應。
4、進度安排策略的調整。選用哪種進度安排策略(均衡策略、變動策略、折衷策略),也要根據市場變化和生產系統內部的情況,并結合成本費用綜合考慮。當生產的季節性變化或周期性變化明顯能夠預測時,常采用均衡策略。采用這種策略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企業生產能力,使雇員人數長期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減少人工成本。但是,對于淡季中儲存產品所需的費用及這些產品過時的可能性,,必須事先仔細衡量。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法僅僅是對進度控制系統的微調,如進行較大的調整,則需對系統進行重新設計。
二、存儲系統。
存儲系統的改進,主要是從更好地發揮存儲功能方面考慮。存儲的兩大基本功能是保障和節約。為此,改進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證物資,尤其是材料的充分供應;二是減少存儲費用和訂貨費用。
1、保證材料的充分供應。正常的材料采購往往被供應不足的能源、燃料和原料所打亂。這些不僅會破壞生產進度計劃的執行,而且會引起許多棘手的決策問題。例如,企業是否要削減生產或等到有材料之后再生產;企業是否要提高對現有貨源的采購價格,以保證滿足本企業生產和銷售的需要;企業是否要另找一個供應廠來生產它的產品等。為保證原材料的充分供應,一個企業首先要確定哪些外購材料是生產的關鍵。其次,要檢查一下這些貨源在缺貨時的供應可靠程度。
第三,發展其它供應策略,如幫助現有的供應廠商提高他們的供貨可靠性;購買用以可能發生缺貨的材料;縱向一體化,使材料生產成為企業生產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四,在材料供應不足時,企業應制訂策略,把僅有的材料分配給能為本企業帶來最高利潤的產品。
2、縮短訂貨的提前時間,減少存儲費用和訂貨費用。在改進庫存系統的工作中,比較普遍的目標是縮短訂貨的提前時間,減少存儲費用和訂貨費用。下面介紹五種改進辦法,供參考。
(1)選擇離本企業近的供應廠商。就近購貨,即使單價高一些,在很多情況下也是有利的。例如,可以縮短交貨時間,可以降低安全儲備,而且隨時可以小批量進貨,從而減少材料搬運費和初次儲存費用。
(2)同供應廠談判,在他們的倉庫或工廠里留一部分存貨。這種方法就是保證有一部分存貨經常可供需方企業的需要。這樣就無需考慮供應廠的生產和交貨所需的提前時間,也無需考慮等待收貨的時間。
(3)在供應廠里留一些半成品材料,需要時再把它做成成品材料。有些供應廠商不愿意貯存制成品,而愿意存儲一些半成品,以滿足其它顧客訂貨。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供應商可以把他的生產周期中占時間長的那部分提前,從而縮短接受訂貨后的交貨時間。
(4)同供應廠商談判縮短訂貨提前時間。
(5)通過經濟訂貨批量分析進行采購,但要簽訂分批交貨合同。這樣做雖然運輸和收貨費用高一些,但可以減少存儲費用。對此要進行權衡。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這些方法并不能適應所有的企業,要根據企業具體情況選用。
三、質量管理。
在生產系統穩定運轉時期,質量管理子系統的改進體現在生產系統的各個環節和不同的管理層次上。在高級管理層,要檢查確定,產品質量是否真正達到了企業形象所要求的質量;現有的產品和正在研制的產品同長遠規劃是否一致;同時,根據環境的變化調整和改進產品系列和企業質量政策。在中級管理層,對于生產轉換環節,主要是保證產品達到要求的質量標準。對于銷售環節,主要是售后的質量保證。在生產作業環節中,質量管理改進的主要目標,一是降低質量費用,二是提高工作質量。降低質量費用的途徑有:
第一,對質量檢查點的調整。在穩定運行狀態下,隨著工人技術的熟練和先進技術、工藝的采用,有些檢驗點可以取消,有些則需要調整位置。
第二,對檢驗人員進行培訓、選拔,從而降低誤檢率。
對系統人員的工作質量,除了運用正式的質量控制系統保證外,關鍵是激勵和促進系統人員行為的改進,以達到自覺保證和提高工作質量的效果。具體辦法有:
1、用簡單的識別標記在操作者、檢驗員與其工作成果之間建立明顯的關系。這樣,在出現質量問題時,可以迅速查出責任者;同時,可以激發職工的自尊心,以促進工作質量的提高。
2、擴大崗位工作內容。通過增加職工的工作興趣,促進工作質量的提高。
3、開展無缺陷運動,激勵職工改進質量的熱情。
4、運用激勵期望模式進行質量激勵,提高職工對工作的滿意程度,從而促使工作質量的提高。國外一些企業的研究表明:
第一,改變工作質量比改變工作數量更加困難;
第二,用物質報酬的辦法比用非物質保持的辦法更能促使質量的改善。但工作質量一旦達到一定水平后,繼續用物質報酬的辦法也不能使工作質量得到進一步的重大改進。
第三,用直接報酬比用改變態度的方法能更大地影響實際的操作行為。涉及工作質量提高與改進的理論與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