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重覆小集團的說明
說明:
1.經營者與廠部是一個小組。
2.各廠廠長與所屬課長是一個小組。
3.各課課長與所屬班長是一個小組。
4.各班班長與所屬作業員是一個小組。
5.運用上述重覆小集團的運作方式,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推動全員參與的活動。
2>第二代的TPM
到了1980年,「設備總合效率」問世,以作為評價設備效率化的評估標準。
設備總合效率是時間稼動率、性能稼動率及良品率的相乘結果,在設備效率化的評價上是極為有效的指標。將這些效率指標分別加以探討,可以發現影響時間稼動率的是故障損失、換線換模調整損失;影響性能稼動率的是速度損失、短暫停機空轉損失;影響良品率的是不良修復損失、成品損失之六大損失所構成。而這些稼動率的手法之所以被開發出來,目的就是要分別向影響它們的損失,做「零損失」挑戰。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解析手法是PM分析(由JIPM常務理事白勢國夫研發而得)以及對應各損失的改善手法。
TPM的推進是以五大支柱(自主保養、個別改善、計劃保養、運作保養之技能提升訓練、設備之初期管理)來展開。在各支柱中也各有其推行步驟,此為其特色之一。
而最近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在自主保養方面,有不二越(株)的保護蓋局部化(保護蓋少量化)的開發,以及品質之預防保養(品質保養)之開發。
3>第三代的TPM
進入1990年代,在泡沫經濟崩潰的同時,為了能于營業額下降仍可維持并保有獲利的企業體質,因此「成本導向的TPM」在此時代就顯得重要了,JIPM為因應成本導向的TPM時代之來臨,便把成本構造與損失結構的關聯加以明確化,所以,能夠反應成本降低的TPM就因而發展出來。
甚至把過去以設備為中心的六大損失,再加上新的損失(刀具損失),再修改其內容后,擴大為以設備效率化為主的八大損失。從生產系統的效率化來看,再加上阻礙原單位效率化的三大損失,整個構成了16大損失(圖3)。在這種損失結構下,使損失「零損失化」的改善手法,可以實現生產系統的極限效率,成本結構也會隨之改變,甚至還會變成反應經營成果的活動。
因此,JIPM提倡TPM的新定義,甚至把過去的五大支柱再加上三大支柱(品質保養、間接事務部門的效率化、安全衛生與環境)成為八大支柱,讓內容更加擴大、更充實,如圖2。
TPM就是:
1.追求生產系統效率化之極限(總合的效率化),以改善企業體質為目標。
在現場現物架構下,以生產系統全體壽命周期為對象,追求三「零」目標,也就是零災害、零不良、零故障,并將所有損失在事先加以預防。
2.生產部門以外,還包括開發、營業、管理等所有部門。
3.上自經營層下至第一線的員工全員都參與(TOP TOWN方式)。
4.經由重復最小集團來達成零損失的目標
A. 清掃檢查 B.等待批示 C .等待材料 D.等待人員安排 E.等待品質確認/測試調整
TPM現狀:
1>全球化的TPM
自此以后,TPM便以汽車關聯企業為中心而廣普及。如今則從機械加工逐漸拓展到家電、半導體、印刷、化學、食品、加工組立型產業,以及大型設備業等。近幾年來,TPM優秀獎(1995年開始將「PM優秀事業場獎」正式更名為「TPM優秀獎」)的得獎企業急速增加(如圖1),而且,不只是在日本國內,歐洲、北美、南美及亞洲等世界各國亦紛紛導入TPM并加以推行。全球真正推行TPM的企業總數究竟有多少無法精確掌握,日本JIPM協會直接派遣顧問赴海處進行指導的企業約有70家,而日本以外獲得TPM獎的企業(如圖2)也逐年增加。
由于TPM正在世界各國普及之中,而JIPM亦有感于將正確的TPM推廣至世界各國實有其必要性,因此1993年開始,每年均舉辦2至3次的「海外TPM講師培訓班」。目前受JIPM協會認可的TPM講師已累計達31個國家共271名(注:統計至1995年)。培訓課程為期兩周,內容涵蓋實習演練。在「TPM國際組織」(TPM Group International,于1995年11月成立的基礎上,這些受認可的講師以及各國自行成立并發展的TPM組織一同進行交流、推廣TPM活動。
2>賺錢的TPM
最近,TPM的“P”已衍生出“Perfect Production”(完美的生產)的意義;在“M”方面也從過去的“Maintenance”拓展到“Management”(管理)的涵義,而且這種現象均漸趨強烈。
這是因為TPM是針對故障損失、短暫停機損失、速度損失、不良損失等現象進行改善的一種手法。「以零為導向」是它的一大特色;「生產系統的極限效率化」是它的目標之一。而且TPM是以保養為基礎,從生產系統的極限化革新開始,反應在企業整體經營革新上,最后表現出成本大幅降低、生產性能提高、不良成本降低、前置時間縮短、庫存減少及間接部門的生產性提高等經營成果,凡此種種均可視為管理上的一大革新。
每個企業均會在成本、品質、交期等方面與其它國內外企業產生競爭,特別是在經營策略上,努力追求營業額的增加與成本的降低,以使企業本身擁有獲利的能力及條件,對各個企業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陷于長期經濟低迷中時,印證了TPM對于協會企業創造利益而言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特別是當時有許多TPM優秀獎的得獎廠商雖因處于經濟不景氣中而營業額降低,但企業盈收仍持續增加,由此可見TPM的主要特色。另外在無形的成果上,職業環境已改變為零勞動傷害及人性化的工作場所,因而可以提高作業人員的工作滿意度。
3>培養人才的TPM
TPM活動是使生產系統上的損失結構、設備(工程)及部位之間的關聯明確化,進而追求設備環境及設備部位之應有狀態,加以復原、改善,并防止再發生,透過這個改善活動,培養過去只會開關及操作設備的作業人員,成為管理設備的生產作業人員。
除了要培養作業人員理解設備、工程加工之原理原則外,還要讓他們對這些原理原則的機構、構造及零件名稱與機能了若指掌。在這樣的設備知識基礎上,培養點檢設備健康狀況的技能、判斷異常與設備復原的能力,作業人員便能夠達到了「自己的設備自己維護」的境界。
目前,一級的機械保養技能人士(電氣類保養除外)有11,626人,二級技能人士有17,963人(截至1994年日本之統計),每年參加考試申請者持續增加(見表)。其中有許多女性最近也取得機械保養技能士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