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經濟,特別是中國制造業正在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中國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中國工業高速增長同中國經濟的快速對外開放和日益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各工業部門的產業鏈繼續延伸,產業融合進程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同傳統產業的融合進程明顯加快,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從而為中國走向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中國制造業已經完成了“量的積累階段”,進入以企業全面轉型和提升為核心任務的“質的提高階段”,中國目前只是制造大國,并非制造強國。我國制造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由大到強須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民營企業管理專家
曾水良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回答“中國制造”怎樣才能升級這個問題,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途徑。
精益生產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同時它又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中國制造業業所面臨的問題無非是: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終端維護成本增加以及不可預測的政策風險等問題和企業內部管理粗放、浪費嚴重、人員異動頻繁等直接導致的企業利潤逐漸萎縮;“次貸危機”導致的銀行銀根緊縮從而影響企業資金周轉日益艱難等問題哪么如何來有效的應對這些問題,就讓“精益化生產”提上了議事日程。
通過倡導精益生產并對人事組織進行組織扁平化改革,減少非直接生產人員,去掉生產環節中一切無用的東西,每個工人及其崗位的安排原則是必須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崗位;并通過推行精益化生產進行生產均衡化、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推行全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零浪費;最終實現拉動式準時化生產方式,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