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企業家說過,未來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就是比對手變得更快。這種創新能力的養成便是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但我們都知道競爭優勢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也就是說,知識管理的價值是一個長期體現的過程。
根據長期的咨詢實踐,我們給出操作知識管理工作的幾個原則性建議:
千萬不要從建立知識庫開始知識管理工作。知識庫的建立對員工、對業務開展很難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由于企業希望員工為知識庫的建立貢獻更多的知識,知識管理工作往往成為員工的負擔并遭到抵制,從而影響進展。由于知識庫需要管理軟件的支持,因此造成了一種印象,好像知識管理只能成為有足夠財力的企業的專利。
其實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操作知識管理,但不是通過建立知識庫的方式開始。從服務于目的的角度設計,第一步應該是去關注溝通過程,建立知識傳播、貢獻的工作機制,并配套以激勵機制;第二步是去關注員工,進一步推動存在于員工身上的有價值知識在相關同事間傳播;第三步才是探討是否建立知識庫。如果企業規模不大,或者前兩步工作已經足以實現知識共享、創新的目標,就不需要購買軟件去建立知識庫。
不同部門的知識應該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即便是一個企業,也不應該采取單一的知識管理方式。比方說客服部門可以建立客戶咨詢數據庫,以不斷積累咨詢經驗。而銷售部門的知識管理主要就應該采取員工以講師身份培訓同事、定期團隊研討、虛擬社區提供正式和非正式溝通平臺等方式進行。試圖建立一個公司整體知識庫的做法就像把勞力士手表、大白菜和臺式機放在一個店面里銷售一樣定位不清,相互產生負面影響。
選擇對公司業務有直接促進價值的部門啟動知識管理。企業不同部門的知識管理工作的價值有大有小,價值實現有快有慢。同樣從服務于目標的角度設計,應該首選一個知識管理會產生最大價值的部門。
比方說,像國美這樣的零售企業,應該選擇店面銷售部門;格蘭仕這樣的制造企業應該選擇生產部門;海信這樣的采取技術先導戰略的企業應首選研發部門;聯想這樣的市場渠道戰略的企業首選渠道部門,等等。從這樣的部門啟動知識管理不僅會有比較快的回報,效果也會明顯,從而為推動員工支持、參與知識管理工作培養起積極、正面的氛圍。
激勵機制的建立是員工貢獻知識的必要條件。有企業抱怨,盡管為員工溝通建立了多種渠道和方式,包括各種基于項目,或基于工作流程,或基于業務的虛擬社區,但是很少有員工來貢獻知識,偶爾討論的也往往是工作以外的話題。
這也怨不得員工。分享知識從來就不是人的本性。如果要員工能夠分享寶貴的、有價值的知識,企業除了建立溝通的平臺——比如基于IT的工作環境,還要去建立激勵機制。比方說對貢獻知識的行為的直接物質(而非僅僅是精神的)獎勵,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掛鉤的知識貢獻機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