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我到上海交通大學,給MBA們培訓采購與供應鏈管理。這個MBA是交大與麻省理工學院合辦的,專注全球運營和供應鏈管理,可以說是國內這個領域的“黃埔軍校”。兩天的培訓下來,反響挺好。課后閑談,有幾個MBA提到,這個培訓從高層面理清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但如果能講更多的訂單操作層面的東西就好了。
訂單操作層面?公司一年花幾十萬,招你們這些MBA去,可不是讓你們去下訂單的吧。不過轉眼想想,也想通了:訂單其實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基本分子(另一個是供應商),表面上低級,其實不然。采購和供應鏈的問題,大多是來自對這兩個分子的處理不妥。MBA們沒做過、不熟悉,但知道問問題;業界人士每天都在做,但“只緣身在此山中”,整天忙著砍價、追料,真正能做好、能解決這兩個層面問題的寥寥無幾。
我們先從兩個三角形談起。
左邊的正三角是很多公司的現狀:采購的大多精力花在瑣碎雜務上(訂單層面),例如下單、跟單、追料、驗貨、收貨、付款等,整天處于救火狀態,按下葫蘆起了瓢,結果是擠占了高附加值任務的時間,導致供應商層面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沒法及時完成,或者根本就沒時間去做。這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例如供應商選擇與總體績效管理,如果處理不當,日后到了訂單層面,就導致更多訂單層面的問題,進一步蠶食供應商管理層面的時間,形成惡性循環,結果是整個采購組織深陷日常運作的泥淖。有個本土企業,年營收都超過100億人民|幣了,但上至首席采購官,下至采購員,一半的時間在路上,到供應商現場蹲點、催料,為短缺和質量問題忙得焦頭爛額,就是例子。
圖:資源分配從“正三角”到“倒三角”
而良性循環則從右邊的倒三角開始。供應商層面的事情,例如供應商評估、選擇、簽約和績效管理,一旦理順了、做到位,訂單層的麻煩就少很多,采購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供應商層面的事,從而讓訂單層次的問題更少,這樣就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從左邊正三角到右邊的倒三角有三條路可走:(1)借助信息技術,自動化訂單操作的很多任務,把資源解放出來,用于供應商管理;(2)把供應商管理與訂單操作分離,劃定專門的資源從事供應商管理;(3)簽訂長期、框架性協議,避免“一單一議、一單一操作”的低水平重復勞動。這三種方式相輔相成,并不排斥。
先說信息技術。訂單操作的很多任務,例如請購、下單、核算、付款,都可以自動化,讓信息系統來做。這看上去挺簡單,但因為要觸及很多人長期以來的工作習慣,往往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動。記得幾年前在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的年會上,微軟的一位總監在做報告,他展示出一封Email,是比爾·蓋茨發給全體員工的,大意是說作為微軟這樣先進的信息技術公司,他就不相信請購單不能用電子方式在線填寫。請購單電子化,采購人員接到請購要求后,就不需要手工輸入,省時省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出錯概率。請購單外,訂單生成、傳送、確認等也完全可以自動化。不少公司有電子商務平臺,采購訂單上平臺是一項主要任務。供應商交貨后,交貨單、質檢報告也可輸入電子商務系統。這樣,請購單、訂單、交貨單都在同一系統,三單合一,供應商付款就可自動化。從需求請購到供應商付款都自動化了,采購的資源就可用來做更高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