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以研發為動力的供應鏈
文 / 胡松評博士
研發是供應鏈源頭所在
“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那么,供應鏈的源頭在哪里呢?大量實踐證明,供應鏈的源頭或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的研發創新上。
中國的研發潛力全球第一
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在研發方面很落后,因假冒橫行,創新的積極性也不高,其實這是個誤解。事實上,中國在研發方面具有全球無可比擬的潛在優勢,這一點,國人知之甚少。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層次發展,將來當中國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經濟強國時,這種優勢一定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我們先來看如下幾組數據:
l 1998年以來,中國研究與開發人員數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期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的研究與開發人員數量,分別只是中國的58%、57%、28%、19%。
l 在年齡結構上,中國專業技術隊伍趨于年輕化。根據1997年統計,35歲以下的專業技術人員占50.5%,50歲以下的占86.7%。
l 在教育程度上,中國1998年以來,專業技術人員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基本與發達國家接近。
目前中國科技競爭力有待提高
不過,中國的科技競爭力,目前還比較薄弱,主要是因為上述的潛在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我們再來看如下的幾組數據:
l 中國科技競爭力排名繼1999年大幅度下降到了12位之后,在2000年度報告中的排名又下滑了3位,位列全球第28位。
l 中國2000年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也比1999年下降2位,位列全球第31位。
l 中國每萬人產出專利為10.8件,而美國為1714.4件,日本為1737件,德國為1534件,法國為1504.9件,都超過中國150倍以上
l 英國為984.8件,韓國為554件,是中國的50倍以上;
l 印度為446件,也超過中國40倍。(當然這里面中國人口眾多也是個很重要的負面影響因素)。
另外,中國科研機構和企業有30%是以博士為專業技術帶頭人的,碩士為專業技術帶頭人也有45%,以本科生為專業技術帶頭人有24%。中國科研組織里人員的學歷結構與國外發達國家相當。但是,每萬人的專利產出卻居于世界末位。這又是為什么呢?除了中國認可眾多這一負面影響因素外,還有什么原因呢?有關權威機構調查表明:
l 64%中國企業對于測試的投入都維持在5%至30%的水平,21.9%的中國企業在5%以下,只有14%的企業在30%以上,這與西方40%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
l 中國所謂的“測試”,大部分是由研發人員自己進行的,而國外的測試,是由獨立的專業測試人員來進行的.
l 雖然中國有52.2%的被調查單位的研發投入,占到了主營收入的3%至10%,達到世界先進國家標準。有近30%的企業研發投入更高。但高投入并未能帶來高科研產品,只有15%的企業了解到管理控制才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的關鍵,其他所謂技術人才(27.1%)和市場需求(43.2%)竟然占了絕大多數。
中國必須建立以研發為動力的全球供應鏈
最近幾年,在研發創新方面,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無疑是在引領潮流,例如華為的研發投入造就的全球供應鏈,讓其對手思科都引起關注。看來,中國企業必須建立以研發為繼續快速發展的源動力。(詳見拙著《中外11大IT巨頭E化供應鏈實戰》)
(作者簡介:著名培訓師胡松評先生,管理學博士/MBA,擁有20年外企生產庫存經理、全球采購與物流總監、總經理和集團副總裁等實戰經驗,現為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已有三千多家企業參加過他的培訓,客戶滿意度95.6%(多年平均數)。北大已出版其三部專著和三套講課VCD,在專業雜志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廣為引用。聯系方式:13601670904;husongping@hotmail.com;husongpinghsp@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