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需要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為什么都那么重要呢?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于這個問題,我作了以下幾點思考,供博友們參閱。
1、滿足基本的需要
需要是人的活動積極性的源泉,也是心理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與他人保持往來、獲取伴侶和友誼的需要,都有與他人保持相處和與群體保持某種關系的需要。人際關系可以滿足人們歸屬的需要、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2、滿足親和的動機
親和動機是促使人們進行交往和集群的原始動力。社會心理學認為,親和本能形成于人的嬰兒時期。新生嬰兒受饑和渴生理本能的驅使,產生對母親的依戀。每當母親給嬰兒喂奶時,嬰兒便建立了母親形象與溫暖、舒適、安全等美好感受的連接。嬰兒受到無數次的愛撫,就無數次的與愉快的情境聯系起來,通過這種條件反射的知覺過程,他逐步學會了依戀母親,再把這種依戀逐步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希望有人陪伴的動機就成了某種“習慣”而被固定下來,使人的一生都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克服孤獨的恐懼
每個人都有孤獨感,一種稱之為人類“存在的孤獨”,是人對自身孤立性的認識。當人際關系缺乏或人際關系不和諧時,人就會感到孤單和不安全。無論是因為上學、工作而客居他鄉、遠離親友,還是因為死亡或人際沖突造成親人與朋友的離去,我們都能體會到強烈的孤獨感。人們長期忍受孤獨感的折磨會造成身體和心理的不健康,而治療孤獨感,克服孤獨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與他人積極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4、促進自我的形成
自我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自我,亦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
米德認為,我們所隸屬的社會群體是我們觀察自己的一面鏡子。個體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認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羅杰斯(C . Rogers)認為,自我概念比真實自我對個體的行為及人格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個體自我知覺的體系與認識自己的方式。
5、舒緩和對抗壓力
壓力是由外部事件引發的一種體驗,是現實生活中要求人們去適應的事件。
壓力作用于個體后,并不直接表現為臨床癥狀,而是進入中介系統,經過中介系統的增益或消解,事件的相對強度和性質可以產生某些改變。
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壓力事件的強度相對降低,不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其作用相反。一個人在遇到事件的打擊時,如果擁有他人的關心,有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那么,他的抗壓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更好的抵抗壓力,不致造成壓力后的不良反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年齡、性別、經濟收入和日常生活習慣基本相同的條件下,有密切的社會聯系,如家庭、婚姻、非正式社團組織聯系的人,壽命較長。那些缺乏密切社會關系的人,比起有密切社會聯系的人,有3%~30%的機會更容易死亡。(Berkman,1979)
House 1981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大企業中,男性工作人員若有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大大降低工作壓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親密的和可信任的關系,是壓力的有效緩沖器。
所以,有幸看到這篇博文的朋友,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每一位親人、每一位朋友,珍惜你的愛人、你的伴侶,珍惜你所擁有的每一份親密關系吧,因為,它們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最不可取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