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緩緩,芳華剎那。2018年如約而至。2017,驀然回首,故事卻在燈火闌珊處。
有人說,科技需有人文同行,這或表達了科技與人文的互為補充。而我要說的是,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人的生命而產生的,事實上人文常常是引導、刺激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沒有人文素養或違逆人文需求,新的科技終追行之不遠。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與科技互為主體,科技時代人文是人類心靈的最大滋養。
2017年流行著這樣一個故事,是說有個人在一條街的路燈下找鑰匙,路上的行人問他鑰匙丟哪兒了?他說,丟在這條街的對面了。行人不解,那你為何在這一側找?他說,因為這兒的光線充足,又不確定在哪兒……。這個故事或道出了2017年的一個流行詞:不確定。
“光線充足”,用經濟學的語境可以說是這位丟鑰匙人所依賴的“資源條件”。而就當下市場環境所發生的劇變和巨變,在包括科技、經濟“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尋“確定性”,或才不會像那位在路燈下找鑰匙的人。
晚清學者王國維在他的《自序》中說:“體素羸弱,性復憂郁,人生之問題日往復于吾前,自是始決從事于哲學。”對于包括人生境遇,他首先想到的是可以從哲學的層面來探討,以減緩內心的焦慮之感,也希望能由此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得到慰藉。
經濟學同樣需要“哲學思維”,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哲學或能啟開“確定性”的思考方向。中國哲學有三大要義,即整體關聯、動態平衡、自然合理。就我們企業而言,“整體關聯”告訴我們生產經營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互為動因,相互支撐。而“動態平衡”又是在強調,過去“高速發展、人口紅利”或將終結,現代經濟下的財富源泉可歸結為思想、知識的“智力資本”。“自然合理”是在說,任何“過猶”或“不及”都不可取,“剛剛好”才是最好的。
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說:“我不看花的時候,花與我的心同處于寂靜狀態。我看花的時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鮮活起來。”王陽明用“都鮮活起來”,佐證花與心同在,并賦予“鮮活起來”的“人文”精涵。當下我們或需確立恭敬而誠意的虔誠和惻怛,確立“仁愛”之“天下歸心”。
人文是什么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以為人文,是人“文學”后對他人的關懷,且是終極關懷。“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經濟學的“人文思考”,可以說離不開“哲學”、“文學”、“史學”。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或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惶,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而哲學就是,在迷宮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從迷宮里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2017年諾貝爾得獎中有一位叫理查德·塞勒的經濟學家,他的獲獎或有些意外,但又是必然。塞勒在經濟學的研究中融入了更多的哲學思考,他將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做了研究。在理論研究中,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
經濟學的“人文思考”為什么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至關重要。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文學的“功能”或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經濟學是在一定歷史階段,在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取得的確定性成果。所有的經濟成果都有其相對性、暫時性和有限性。也正因為不確定性包含了不可預見性,所以也才有了
“顯性知識”之外,“隱性知識”發揮的余地。
日本“知識管理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新理論”這樣闡述:有些人盡管習得大量的諸如公式、模型等“顯性知識”,但這些“顯性知識”,如果沒有“隱性知識”的支撐就很難發揮作用;有些人可能沒有學到太多的“顯性知識”,但卻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諸如訣竅、技巧、意志、直覺、情感、本能等那些等“隱性知識”。
如果說人文中的“哲學”使你成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文學”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而練就了一番見微知著的功底的話。而“史學”是讓你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那一個時刻,不是孤立的,而是現象背后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
研究某一種產業經濟,一定是要研究這個產業發展的歷程,研究這個產業發展的背景,研究這個產業發展的方向。“歷程”和“背景”正是“史學”所要表達的。它跟所謂哲學中的“動態平衡”又是一脈相承。
筆者這里又借用王國維的一句話,“一切學問皆能以利祿勸,獨哲學與文學不然。” 在王國維的眼里是至純之學術:哲學與文學皆關乎情感、直指人心。哲學、文學、史學起源于“閑暇”與“詫異”。塞勒的“關注人的行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而筆者也推崇經濟在“思考”中“質疑”,在“詫異”中尋求“確定性”,堅守“確定性”,堅守用人文涵養科技。
人文其存在的理由,恰恰是這沒有任何必須存在的道理,只是人類發自本性需要它,它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正心誠意的“人文”,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競爭力的源泉,正成為一個社會、科技進步的標志(袁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互聯網+與資本運營課題專家組成員,全國總工會中工網特約評論員時代新光管理咨詢創始人 ,“軟營銷”、“營銷心學”的創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