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5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了國務院總理簽署的新《食鹽專營辦法》。知名營銷專家袁清在北京工商大學的“中國鹽業高質量發展論壇”論壇上發表了《用“哲學思維”,推動中國鹽業的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誠如前一段時間媒體撰文報道,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用他“關注人的行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彌補現有經濟學理論的缺陷”的“行為經濟學”一樣,袁清用源于“閑暇”與“詫異”和從“整體關聯、動態平衡、自然合理”的“哲學思維”,演繹了一段波瀾壯闊的鹽史文化,研判出中國鹽改的未來之路。
袁清《用“哲學思維”,推動中國鹽業的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實錄:
“溢于‘鹽’表”、“‘鹽’而有信”
中國的鹽業史有她久遠、深邃的文化。《說文》中有這樣的論述:天生者稱鹵,煮成者叫鹽。食用鹽的制作與使用起源于中國,無論是五千年前炎黃時代的夙沙氏,還是商周之際的膠鬲,亦或是春秋時的管仲,他們是煮海為鹽,鑿制鹽井的開拓者。
中國歷史的“鹽”事更是紛繁復雜。唐代中期開始了食鹽國營制度,“榷鹽法”應運而生,所謂“榷鹽法”就是以前的官運、官銷制改為就場專賣制。而后雖然鹽政有變化,管理機構和管理辦法更加細致,但大都遵循了榷鹽專賣制度。
昨天我突然由“溢于言表”想到了“溢于‘鹽’表”,明朝朱舜水《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來書十讀,不忍釋手,真摯之情,溢于言表”。我在想從事鹽業的人員,若將“溢于言表”的“言”所超出話語之外的情感,用“鹽”擬人化、人格化的“溢于‘鹽’表”,未來之路的鹽業人一定要表達對消費者健康和價值的敬畏、遵從、虔誠、情懷。
或許若干年后若要去回顧中國鹽業的歷史,2017年1月1日和2018年1月4日這兩個時間,或將成為重要文獻記載的兩個時間節點,前者為國務院發布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后者為發布新《食鹽專營辦法》。
莎士比亞說過一句話,“凡是過往,皆為序章”。2018年的新年伊始,隨著新《食鹽專營辦法》的發布,可以說中國鹽業的改革迎來了重要的發展節點。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沿襲千年的食鹽專營制度就此有了改變,在破除過去的壟斷之后,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吃鹽的多樣選擇權,而食鹽生產者、經營者則獲得了生產經營的更大自主權。包括鹽業改革在內的所有改革,它的初衷一定是要打破利益藩籬,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促進的空間。
“場景”的隱喻
中國鹽改的話題無疑是歷史的,或也是沉重的。在談論這個話題之前我帶出“兩個場景”,供大家思考。
第一個場景:是去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看這個《意見》發布的時間節點是在重要的“十九大”之前,還有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發一個與企業家向關聯的《意見》,都實屬罕見。
第二個場景:2018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發《關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通知》。這個《通知》的出臺,可以說將進一步提高全國各級法院依法維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水平,增強企業家人身及財產財富安全感,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專心創業,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看這“兩個場景”的第一個場景,無疑是在激發和弘揚“企業家精神”。何為“企業家精神”,在前年李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企業家精神”時,我首先談了供給學派的美國人喬治·吉爾德在他的一本著作《重獲企業家精神》中的內核。
吉爾德強調企業家思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他認為,經濟思想中的一個根本性的錯誤是,大大高估了物質資本的形成和其它經濟量化指標的重要性,而嚴重低估了思想創造所具有的決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在他看來,“財富不是一堆商品,而是一種‘企業家精神’的思想流。”
而我以為,“企業家精神”涵企業和企業家本人的創新思維、精神、人文、情懷、道德、價值觀、管理制度、等就是企業的“思想流”。人類文明史上有三次大思想時代,其思想文化靈魂的作用孕育出改變人類生活的三次工業革命。用經濟學的眼光看,思想文化與工業革命,兩者相輔相成,互為動因。就企業家精神的“思想流”影響了社會文化和企業的觀念,乃至改變社會、企業進程,而這是質變。
而“第二個場景”,無疑是在激發企業家的反映出改革初心的一次回溯,它是改革路線不變同時在細節層面的繼續掘進。我認為這兩個場景更多的是針對民營企業家來說的,中國的民營企業2000萬家對國家的稅收貢獻超過50%,國內生產總值比超過60%,城鎮就業超過90%。這樣一個《通知》的出臺勢必影響社會整體對企業家價值的重估和政府決策方向的重塑。
中國經濟面臨著“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艱巨任務,推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使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就必須保護和提升他們的創新、創業的熱情。提振企業家信心,讓企業家和員工的智慧、創造力在“新時代”下競相迸發。正如心學的創建人王陽明所說,“與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他說的是每個人的內心都蘊藏著創新創造的巨大能量。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016年我國原鹽產量約為1.1億噸。中國儼然成為世界產鹽和消費第一大國。而和發達國家美國和日本相比,我國的鹽業的產業組織化程度、規模和效率、產權關系等還有這差距,行政壟斷、政企不分、非正常的寡頭經濟飽受詬病,嚴重制約了鹽業的改革和發展。
看鹽改之路,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史無前例的大改革和大調整,必將推動鹽業改革的較快發展;另一方面誠如“帕累托改進”,鹽業改革或進入深水區,鹽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
元月4日新《食鹽專營辦法》,再一次為鹽業改革吹響了集結號。
鹽業改革或需要“哲學思維”,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哲學或能啟開“確定性”的思考方向。中國哲學有三大要義,即整體關聯、動態平衡、自然合理。
“整體關聯”,告訴我們生產經營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互為動因,相互支撐
;“動態平衡”,又是在強調,過去“高速發展、人口紅利”或將終結,現代經濟下的財富源泉可歸結為思想、知識的“智力資本”
;“自然合理”,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倫理,還是孟子的《中庸》,都在闡述同樣一個道理,即任何“過猶”或“不及”都不可取,“剛剛好”才是最好的。
用哲學視角看“鹽業體制改革”的目的
,無疑是確保食鹽安全和戰略儲備。過去鹽業公司非正常壟斷背離了制度的應然狀態
,產銷分離,制鹽企業只負責食鹽的生產,對食鹽的產量及價格沒有決定權,不僅鹽業的生產效率低,市場化的進程同樣無法提速。
我一直認為鹽業改革,一方面是靠國企自身的“揮刀自宮”,另一方面民營資本和思想的力量,應該成為鹽業改革的一支重要的驅動力。用此視角看,民營鹽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市場優勝劣汰”。鹽業民營生產企業或受放開地區限制以及國有鹽業公司或有的惡性競爭,打壓民營企業的利潤空間。過去民營生產企業多是接受訂單的“車間生產”,面臨著“市場運營”的諸多管理、文化、戰略、品牌、營銷的考量。
我特別想借今天這樣一個以民營企業為主體,即將組建的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鹽業分會和大家分享的機會,請大家思考民營鹽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優勢”
,即第一個“自身優勢”企業內部價值鏈活動的優化和資源能力的積累。產業集中度、上下游產業相對的力量,經驗曲線,動態平衡,核心競爭力,研發創新。第二個“生態優勢”對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通過聯盟企業組合商業生態圈,協調、優化“生態圈”內伙伴的關系。利用組織性、嵌入性、互惠性使其達到項目組合、資源整合、資金融合。
即將成立的“中商鹽會”,我們這支民營企業家的力量或有更多的“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是我們“中商鹽會”的寶貴財富,要大力弘揚它們。日本“知識管理理論之父”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新理論”這樣闡述:有些人盡管習得大量的諸如公式、模型等“顯性知識”,但這些“顯性知識”,如果沒有“隱性知識”的支撐就很難發揮作用;有些人可能沒有學到太多的“顯性知識”,但卻在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諸如訣竅、技巧、意志、直覺、情感、本能等那些等“隱性知識”。
“新消費”的力量
大家想想過去你們企業的利潤來源多于產業集中度、與上下游產業的相對力量、經驗曲線、動態平衡,而今天這些企業的“內生價值鏈”的背景已發生變化,從“大眾市場”到“人人市場”;從“資源集中”到“資源整合”;從“被動消費”到“主動產銷”等等。
“新時代”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隱喻著包括商業市場的消費升級。
關于消費升級,我不太同意馬云所說的“新零售”的提法,“新零售”或只是業態和場地,馬云的“新零售”更多的是在線上之后對于線下的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再次變現,我認為當下我們更要研究“新消費”。“新消費”,則是對客戶價值的深度挖掘和所體現的“智力資本”的支撐。“新消費”的力量,在于商業與人文的化學反應。更多新生代的消費者年輕、多元、自我認知,渴望撕掉標簽,尋求共情能力,體驗有溫度、有質感的生活方式。
我國經濟社會經歷了“必需品消費升級、小康消費升級、品質消費升級”的3次消費升級。縱觀每次消費升級都是在上次升級基礎上的革新,并且在完成升級的同時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特征。而在“新消費”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渠道和消費理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即將成立的“中商鹽會”可以采用“輕資產”的戰略,“輕資產戰略”,以價值為驅動的資本戰略,它是網絡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戰略的新結構。用“找到縫隙、占領縫隙、擴大縫隙”,不一定是“做更優”,而是“做不同”,用“縫隙”戰略尋求與大品牌的力量對比,構塑企業獨到的價值觀。
而“中商鹽會”的品牌,可著力“人文品牌”的建設,堅守品牌的價值觀王道,改變傳統品牌建設僅僅與消費者的二元互動,為與社會、國家精神的共鳴。融“戰略學”、“經濟學”、“哲學”、“美學”、“國學”、“倫理學”于品牌建設之中,厚植品牌哲學、品牌精神,知行并進,相資為用。
我建議營銷的著力點在“軟營銷”上,推崇“一念向善、韞德修身、厚植于心、推己及人”的“營銷心學”和“軟功硬切,文而化之”的“人文化營銷”。默認與消費者的信息是對稱的,涵養“顧客讓渡價值”、“博物情懷”、“同理心”,培育與消費者的“強關系”。
我以為,即將成立的中商鹽會以鹽業的供給側改革為主旨,以“中商商業工程技術研究院”作為技術、學術支撐,以新《食鹽專營辦法》放開食用鹽價格管制為契機,加快形成鹽的功能、年齡段和不同包裝的分類產品線,且在井礦鹽的富含硒、原生態、無污染特質中,向中高端食用鹽市場、其它生活用品鹽和醫藥用高端鹽市場(碳酸鈉,碳酸氫鈉,氯化鉀,氯化鈣)要“價值增長”的高質量發展,塑造“中商鹽會”和分類產品線的品牌形象,進一步參與中國鹽業的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作者袁清,營銷專家,和訊網財經評論作者,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事業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球財經》專欄作者,北京大學互聯網+與資本運營課題專家組成員,全國總工會中工網特約評論員,時代新光管理咨詢創始人
,“軟營銷”的創建者、東臺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