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危機管理:策略決定成敗
曹樹田
幾年前,當中國互聯網媒體還沒有迅速發展起來之前,當中國企業還沒有全面受到“入世”考驗前,危機管理還只是時髦而不實用的西方管理學名詞之一。時至今天,危機管理已經成為優秀企業的“必修課”(對某些企業或某些領域而言,還只是“選修課”)。然而由于中國市場環境、輿論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把企業危機事件一次性成功處理好,決非單憑某幾個人的智慧或套用西方危機管理學科理論就行。中國企業的危機事件處理,特別關鍵的是需要找到有針對性、科學的策略作為指引,沒有正確的策略,危機處理很容易失敗。
舉幾個案例,2004年,巨能公司在沒有拿到衛生部的檢測----證明雙氧水無毒的情況下,企業單方面在北京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后來踏上了“不歸路”。從2005年到2006年,寶潔公司的SK-Ⅱ品牌產品依然沒有走出自證清白的路線,采取了錯誤的危機管理策略,危機朝著無限擴大的方向。其實道理很簡單,危機事件發生期間,無論企業是清白與否,自己的話已經變得基本難被外界信任。但只要企業是清白的,掌握一定的策略,卻可以在同樣的情況下輕松解決危機事件。
我們再看相似的另外一個案例,2006年9月4日,國家工商總局通報了近期對奶制品的監測結果,雅士利乳業2006年3月8日生產的一種中老年奶粉,被檢出鐵、維生素B1、標簽項目不合格。2006年9月5日,雅士利公司即對外發布信息:決定召回問題奶粉,將市場上所有系列、所有批次和規格的中老年奶粉都撤下,暫時封存并等待進一步處理;將在兩天時間內撤架完畢。國內一些大型超市也迅速做出反應,將雅士利中老年奶粉下架。 2006年9月7日,國家工商總局在北京出面辟謠,稱前段時間曝光的雅士利中老年奶粉,不合格原因是因為標簽問題,產品質量無問題。
我們可以從危機管理的角度肯定雅士利的反應速度和應對策略,他們把標識的不合格與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區別開來,并通過作為權威部門的工商總局為其驗明正身,終于一洗清白,這些做法要比作為前車之鑒的其他問題企業好得多。顯然,如果企業一個勁的自證清白,而不是采用依靠主管來“解鈴”的策略,那么危機勢必將蔓延和擴大。成敗之差別,完全在于策略。
其實,“策略決定勝負”的規律,古今中外被廣泛驗證。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馬分上中下三等,共戰三局分勝負,另外齊威王的三匹馬分別比田忌的三匹馬都略強一點,這是基本背景。于是,田忌失敗的策略是: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而田忌在謀士孫臏的建議下,把取勝的策略變為:用自己的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比賽,用上等馬和對方的中等馬比賽,用中等馬和對方的下等馬比賽,這樣就可以在三局的競爭中獲得勝利。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是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用智慧戰勝對手。兩年后,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米蘭舉行,山田本一又獲得了世界冠軍。記者再次請他談經驗,山田本一的回答仍是:用智慧戰勝對手。 后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說:“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銀行……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但起初我并不懂這道理,而是把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危機問題往往使企業頭疼不已,這是因為危機并不經常發生,企業沒有足夠的經驗(即便有那么幾次經驗,而每次事件并不相同,也難說駕馭危機);再加上每個領域每個企業每個事件都有差別,難以套用傳統的書面理論,因此大多時候,企業危機處理不是實力決定勝負,不是資金決定勝負,不是速度決定勝負,“策略決定勝負”才是普遍性的規律。無論你的策略是使用不同的排列組合,還是把整體的目標進行優化分解,還是其它的方式,都需要首先要有策略意識。
值得企業主管們注意的是,應對危機事件時,策略意識有了,還要注意避免一些“偽策略”。這主要指的是有些危機管理的策略或理論,或帶有主觀認識的錯誤,或拼湊抄襲他人的觀點,或簡單移植“速度決定勝負”的西方觀點,或僅僅是講臺上表演功夫十足的“顧問”,或在咨詢費用方面比正常標準超低的形式擾亂行規,等等。這些策略一般看不出是來源于親身經歷的實際案例,也沒有嚴謹的邏輯分析,很難與企業的實際危機情況對應上去。這很容易成為企業的毒藥。當企業面臨危機時,就如人得急癥,是容不得忽悠、容不得耽誤的。盡管說理論研究原則上可以百花齊放,但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卻一定要有嚴謹的理論、務實的風格、扎實的作風、負責的態度。
我們希望中國企業多多研究中國式的危機管理策略,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駕馭危機,持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