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因為各種國內國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營經濟體遭遇出口形勢的急速惡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頸期,但是,一個全面反思產業模式的氣氛正在生死一線之間掙扎的民營企業中形成,壓力下追求產業升級轉型成為眾多民營企業家們殊途同歸的選擇。同時在危機中暴露的問題和失敗的“切膚之痛”,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深刻認識到強化企業管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危機的沖擊,在新形勢下民營企業在其發展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融資困難、信用不足、人才匱乏、民企基礎薄弱,包括硬件基礎、管理基礎都很薄弱,單從產業準入方面觀察,民企占據了國民經濟最微利的行業,從整體規模上看,民企仍然表現為“弱、小、散”等。
中國大多數民營企業雖然已經從生意的個體邁向了組織化的企業,起步早的企業已經擺脫了艱難的生存狀態,進入了成長期;起步晚的企業仍然還停留在生存的創業期。但,生存和發展問題懸在了每個企業的頭頂。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專家曾水良認為,中國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必須解決目前制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本瓶頸問題,即企業家素質、專業化管理和產業化戰略。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專家曾水良認為,民企老板以社會邊緣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質不高,很多民營企業主是靠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些機會而發跡起來,素質并未同時提高;民企老板創業初期,企業領導人與親戚、同學和朋友攜手共建,憑著自己敏銳的市場觸覺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破除重重困難,通過最原始的創業手段,憑著一股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精神”把企業創辦起來。而非一種理念,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信仰,做支撐來創辦企業、經營企業的。
故,隨著公司的業務量擴大、組織機構擴充、公司人員增加、資金流量增大,企業的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內部管理混亂、家族成員對正規化管理進行抵觸、企業內部派系形成、信息傳遞失真、組織渙散、市場滑坡、產品質量下降。于是在經濟危機的進一步壓力下,所有問題都一下子迸發出來,企業瀕臨倒閉或是申請破產!其實,經濟危機的來臨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專家曾水良認為,部分民營企業家缺乏現代企業家應具備的精神:
1.民營企業家缺乏向現代企業家過渡的文化底蘊,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資本積累機制有余而資本集中機制不足的問題。
2.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文化思維定勢使得許多小資本不愿聯合成為大資本去發展大企業。
3.民營企業家在整體上還沒有形成真正擺脫世俗化文化的主流文化傾向,諸如缺乏實業精神,投機性,無序性,唯眼前利益是圖等等這些錯誤制約了企業家的理性決策。
4.企業家是決策者,要想做出合理、正確的決策,必須在工作中全面觀察問題、準確分析問題、切實解決問題,這需要一定的理論素養才能做到。
5.部分企業家不規范經營,不遵從市場競爭規律,甚至違反國家法令謀取不正當的利益一些民營企業家天馬行空的特色,往往具有很大危險性。許多民營企業存在著不正當競爭、侵犯消費者權益、偷稅漏稅、違規經營等違法違規經營現象,以及逃債、賴債、甩債等不守信用的現象。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專家曾水良認為,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一切經營者都必須以不觸犯國家法律為根本前提,再聰明的經營者都不能有企圖鉆法律法規的空子來獲得市場利潤的念頭。因此,守法經營、規范經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之路,也是企業家成熟的標志。任何敢于與市場競爭規律開玩笑的,或敢于挑戰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人或企業,十個有十個會碰得頭破血流。
6.經營思想不端正。在我國民營企業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存在著經營作風不端正的問題。他們不是依靠誠實的勞動和合法的手段來積累財富,而是采取投機行為,甚至是非法手段來牟取利益。在他們當中,搶注他人商標者有之;假冒別人產品、瞞天過海、以次充好者有之;坑蒙拐騙、賴賬不還者有之。其手段多種多樣,無所不用其極。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專家曾水良認為,“小勝在智,大勝在德”,“無道者不可成大事也”。如果一個企業缺乏起碼的商業道德,這樣的企業還能做得下去嗎?
7.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長達數千年,中國人包括海外華商的骨子里都滲透著封建主義的血液,而且在中國一直只有治國治家之術,而沒有經商之術的研究。在這樣一種歷史傳統的長期熏陶下,中國人其實一直是在以一種治家或治國的心態、方法來治理企業的。以治家模式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家長,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從。以治國方法管企業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業”,企業領導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
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專家曾水良認為,民營企業主個個都很有才能,都不乏聰明,但缺少的是企業家應具備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信仰,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一般人大都有這樣的一種觀點:企業家成功靠的是才華。其實不然,企業成功靠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理性科學精神、一種道德感、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對規則的遵守和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