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以來,中國民營企業產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長,民營企業的就業人數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長。中小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50%以上,勞動就業率80%以上,為社會安定、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從整體規模上看,民企仍然表現為“弱、小、散” !
中國民營企業大部分都只是為了一個產品,為了一塊市場而搏殺。即發現了一個好產品,然后傾力投入,再無限擴大,而一旦這個產品完結,就再找一個新產品,始終不渝的就是產品取向。在整個產品經營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狹隘性,這就必然造成民營企業家對行業前景及民營企業長遠戰略的忽略,忽視民營企業單一產品的競爭到組合產品的競爭、從組合產品的競爭到供應鏈的競爭,從供應鏈的競爭到整個產業鏈的競爭。目前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競爭屬于低層次的“產品競爭”。 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先生認為,自1980年陷入困境的部分民營企業,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分析出了一些共性問題:戰略決策失誤、對行業發展方向判斷失誤、個人經驗的局限性導致決策失誤、過度擴張和盲目多元化、過于依賴OEM模式、金融衍生品等虛擬經濟盲目發展、道德、社會責任的缺乏和監管缺失、基礎管理薄弱等等。
中國民企產業結構低下主要體現在行業準入門檻低,先期資源投入小,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白熱化,勞動力密集,產品屬于整個產業供應鏈的最低端等,我們可以將其形象的比喻成一個人的笑臉,也就是微笑曲線理論,產品研發和營銷品牌處與微笑曲線的兩端,也就是最高點,代表著高附加值;而生產加工制造則處于曲線的中間,也就是最低點,代表著低附加值。
以浙江溫州為代表的原生態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低技術含量、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小商品”生產和家庭工業,服裝、制鞋、制革、打火機、眼鏡等,已成為溫州產業的代名詞,先天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密集型產業鏈條及家族粗放式的治理結構,小農式的管理思維造成了溫州民企的產業升級障礙。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企業達60%以上。調查顯示,浙江省有超過12%的企業用的是6年前更新的設備,而且還有13.3%的企業的主要設備沒有更新過,只有不到1/3企業擁有90年代后期國際先進水平設備。近幾年有較多一定規模的溫州民企進行產業鏈升級或通過行業“合縱連橫”做大,但產業鏈升級后的管理缺失和人文環境的落后,行業聯合后的效率低下及協調難度的增強,無疑都加大了溫州民企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突顯了民企主動治理升級問題的困境。
民營經濟產業分布變化有如下的特點:
1.民營經濟越來越集中于第三和第二產業,特別是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民營經濟以其靈活多變的特點,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中保持了絕對優勢。從2007年的統計中看出,就行業分布來看,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的經濟主體有85.22%分布在第三產業。由于第三產業的進入壁壘比較低,造成大量中小型民營經濟的過度涌入,并形成互相殘殺的惡性競爭局面。適度的競爭對于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無限度的惡性競爭則會使本來就弱小的民營經濟遭受致命打擊。所以,對于一些處于競爭性產業中的中小型民營企業來說,目前正面臨著產業再選擇的客觀要求。
2.第二產業中的民營企業有許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業。盡管民營企業在第二產業上的相對比重在降低,但絕對量并未減少。不能否認,處于第二產業中的相當一部分企業是屬于低效率的落后產業,這些企業顯然同國家的產業政策不相符合,調整壓力越來越大。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這一問題甚至更為突出。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一方面,民營經濟在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已經成為第二產業特別是機械制造、化工、紡織印染以及各種輕加工工業的主體。另一方面,在這些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較低的附加價值已經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這些產業與我們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相悖,也不符合我們特別強調的工業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所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價值的要求。因此,這類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3.民營企業從事第一產業或高附加值行業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它們已經成為推動這些地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但整體而言,我國的民營企業從事第一產業或高附加值行業的數量少,規模小,質量也并不高。據統計,2008年中國企業500強,我們僅僅從數量上來看,國有上榜企業有331家,占比66%,私營上榜企業有98家,占比9%,從收入和利潤來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利潤占全部企業的八成以上,相比之下,上榜的近百家私營企業創造的利潤不過1055億元,大體相當于國有企業的1/10。從這一榜單我們可以看出,不妨把“中國企業500強”更名為“國有企業500強”,可能更為合適一點。為什么我們民營企業在數量、規模與質量上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呢?第一,中國現階段部分第一產業或高附加值行業,如原油、天然氣、乙烯、電訊、民航、電力、汽車、高附加值鋼材、船舶、海運、港口、鐵路等,基本為資源壟斷行業,民營企業進入門檻過高;第二,第一產業或高附加值行業前期投入較大或風險過高,民營資本進入難度較大等等。
2008年,因為各種國內國外因素的制約,中國民營經濟體遭遇出口形勢的急速惡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頸期,但是,一個全面反思產業模式的氣氛正在生死一線之間掙扎的民營企業中形成,壓力下追求產業升級轉型成為眾多民營企業家們殊途同歸的選擇。民營企業家在現今的嚴峻形勢下,都應好好審視自己的企業、產業是否真的有全球競爭力,要敢于放棄未來沒有競爭力的產業。產業結構提升是龍頭,可以確保企業的技術競爭力,拓展產業鏈條,在行業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并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能夠長時間取得主動的核心能力。
被歷史定格的2008,金融危機市場競爭格局重大變化, 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先生認為, 中國民企要審勢度勢,順勢取勢及時調整發展戰略 !或許2009將是一個“中國民企制造”的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元年”! 在危機中暴露的問題和失敗的“切膚之痛”,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深刻認識到強化企業管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這次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重大而深遠,中國民企要認真評估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先生認為目前,中國民企戰略轉型要關注五個方面:一、從“朝陽產業”向“戰略產業” 整合調整發展轉型;二、從“多元化經營”向“歸核化經營”轉型 ;三、從“跳躍式戰略”向“可持續發展戰略”轉型、;四、從“低成本戰略”向“差異化戰略”轉型 。五、從“弱、小、散” 向“ 提高產業集中度戰略”轉型 。 “過冬”絕不是“熬冬”,“誰熬到最后誰就能生存下去”是消極應對,只有放眼長遠,思考發展戰略,在關鍵資源、潛力業務和自主創新上進行戰略性投入,才能在新一輪發展中爭取主動。 。(曾水良: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民企治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