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漲時代的企業策劃草案
作者:吳洪剛
策劃使命及目的;
一:目前,從房價持續多年超常增長,到當前的豬肉、方便面等日常消費層的漲價,中國已經實際上步入了一個通漲時代。并由此引起了廣泛的恐慌。
二,反映到企業層面,上游原料的漲價,防止員工流失而不得不增加薪水的壓力,都使企業在漲價時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中國企業面臨著普遍的突圍,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更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三,目前,很多企業已經開始了應對之策略,但是更多是自發而非自覺階段,我們本次策略,將引導企業步入一個自覺的時代;
四,企業的變化目前是零星的,分散的,我們本次的策劃,將起到一個集大成的作用,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建立我們的獨家話語權。
五,將一個宏觀經濟領域的話題向企業領域的集中和轉移,開拓了另外一個研究視角,而這是目前中國媒介所缺乏的識見與眼光。
六,我們不僅關注現在,更著眼于未來,通過宏觀商業社會對于企業的變化,通過企業本身的變化,窺見未來之潮流,敢發微言大義,敢于獨立地對于未來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預見,可以建立領先時代的話語優勢。
內容構成
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漲時代的企業(概述通漲時代的企業困境,應對策略,以及未來發生的深刻變化) (2頁)
第二部分 :通漲時代的企業對策(每個2到3個頁碼,共同約18個頁碼)
以單獨企業為案例,通過單個企業的案例,解分析企業的應對之策。或者是橫向整合,雜眾家之案例,以為一家策略。
策略一:漲價 (3頁)(王孟龍)
目前,眾多企業均采用這一策略,但是,存在著幾個問題。
在漲價與維持市場分額之間如何平衡,成為很多企業頭疼的事情;
如何漲價,到時候時候成為市場臨界值,需要企業把握;
如何選擇漲價時機?做先行者還是跟風者?
策略二:進行技術升級;(3頁)
以壓縮機行業為典型。
在價格調整的同時,進行技術改造,使新產品比過去增值;
策略三:降低成本 (3頁)
對于很多價格敏感的市場來說,降價或者容易引起市場雪崩,很多企業選擇的是降低成本的做,通過內部控制,最終消化掉漲價的壓力。
如,很多家電品牌在近一兩年內堅持不漲價,
如,通過規模化消耗掉漲價的壓力(格力最為典型)
策略四:戰略轉移 (3頁)
如,國內市場向國外轉移;
或者是從一個行業轉移到另外一個行業
策略五:創新商業模式,如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不懼怕漲價;(3頁)(王孟龍)
策略六:將商業建立在大致恒定的價值鏈上。(適宜綜合性案例)(3頁)(王孟龍)
如,
很多咨詢公司,智力公司,其很大程度上漲價影響最大的只不過是人力資源,
體檢公司,其直接面對個人或者團隊,其產業鏈只有上游,而無下游,不用面對兩方壓力,并且可以隨時根據上游變化調整自身。
如一些連鎖經營企業,可以根據廠家變化,隨漲而漲,隨跌而迭,
第三部分:通漲時代的中國商業時代(屬于預言或者未來展望形式,對于劇烈的社會變化,作出商界評論的獨立判斷,給予廣泛的啟示,共6個頁碼)
預言;微利時代的來臨(也許可以和第一個合并?有因果關系,暫定,待討論) (1頁)
(也可參照〈微利時代〉一書,寫的很系統和深刻,富有洞察力)
預言:國民收入增加與內需時代來臨(1頁)
持續幾年的民工荒,以及普遍的通漲,使員工生存成本增加,同時,無論從政府維持安定的政治措施,還是企業員工普遍的加薪要求,都將使未來員工的收入增加,有可能告別中國普遍的廉價勞動力時代。
同時,基于國民收入的增加,中國將改變目前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內需將成為中國未來商業發展的最大動力。
基于內需的增加,出現了消費的生機,中國從生存型消費向舒適性消費時代轉型。
預言:中國企業的普遍產業升級(1頁)
普遍的漲價,使企業緩解了壓力,而增加的利潤,也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技術生機的契機;
同時,內需要增加導致的消費時代的轉型,也為企業產業升級奠定了基礎。
預言:新型企業與新型雇傭關系 (1頁)
工會的興起,已經日益增多的高素養員工,將使中國企業整體上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型轉變,
預言;中國企業的崛起 (1頁)
經過本次危機,以及未來的巨大變化,中國企業將普遍更為強大,在世界領域更有競爭力,其國際化歷程將與現在大有不同。而在如此語境下生存和強大起來的中國企業,已經可以步入世界巨頭的行列。
以上加封面設計共約28個頁碼。
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
通貨膨脹將中國企業結構性存在問題更加顯現的暴露出來。普遍的漲價,相對于市場化程度高的企業而言,實質上是另一種價格戰。必將帶來的是中國企業的新一輪洗牌。盡管工業企業也可以通過調高價格來緩解利潤壓力,但對于大多數市場競爭激烈,價格敏感度高的行業而言,漲價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比如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也包括牛奶、酒類等快速消費品。相對而言,只有價格彈性低的行業,如與老百姓日常消費緊密的肉禽、副食品等行業張價更為明顯。
總體物價上漲對消費品制造業的直接影響,將是進一步走向激烈競爭。要消化因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企業寄希望于終端價格的提升是不現實的。只能通過企業的效率的增升來進行消化。這必然給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帶來了強大的壓力與促進力。
這里所指的產業升級,其實質就是要求中國企業提升投入產出的效率。人均國民財富多少其實質取決于人均效率的多少。我國市場經濟中,存在個兩個基本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均效率的低下;只一個是在效率低下的情況下,分配結構的比例不協調。由于上面兩個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國經濟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投資和對外貿易。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而不是過剩,仍是中國市場面臨的最核心問題。
要解決人均效率低下的問題,其實質仍然是如何提升生產力。近三十年的發展,主要來源于生產要素資源的投入增長,而不是產出效率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在投入要素受到各種條件限制時,必然帶來增長乏力和通貨膨脹壓力。比如房地產中的土地資源要素、工業生產中的原材料要素、也包括人工資源要素的受限。
要解決中國企業持續增長,必須改善和提升中國企業的經營效率,也就是說要進行產業升級。當然,不論產業升級是否成功,它只能是解決中國經濟中的部分問題,代替不了因分配不協調所引起的其它問題。這里,我們只談產業升級的必要性和路徑。
首先,對產業升級的理解,要在企業整體價值鏈中來尋找。不能只理解為技術或者是向產業鏈的上級轉移。當然,這些也是產業升級的一部分。但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產業升級更重要的內容可能包括三個方面:
1、技術升級
這也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產業升級,指進入或靠近核心技術領域發展,以獲得更高的投入產業回報。要實現這一點,中國企業仍有相當的環境制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資本、人才、制度和文化四個層面。靠技術進行全面的產業升級在中國是不現實的。但是,不排除的是少數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核心技術領域。這些企業包括華為、聯想等。能否成功實現產業升級,即取決于國家政策與環境的因素,更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思路與水平。所以,出現一批與國際技術接軌的企業是必然的。
2、品牌升級
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創立品牌是其在產業升級中最為現實的道路。但同時也是充滿著風險的道路。品牌附加值的低下,是我們產業低端的最重要的表現。這即表現在高科技的IT領域,更多的表現在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領域,比如零售、快餐、飲料、日化等,這些看似技術含量并不高,但管理和品牌運作水平的差距更是對中國企業的最大考驗。什么地候,中國能有麥當勞、肯德肯似的中國快餐、什么時候,一件中國設計制造的名牌運動鞋能與耐克價格正當,就說明我們的產業升級成功了。
3、人才升級
也許這才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最大障礙,無論技術升級、品牌升級,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升級。我們中國不缺乏聰明的人才,不缺乏有能力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但我們的人才升級究竟是升什么級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晚清時期,我國派往西方學習軍事技術的人才比日本多,但最終甲午海戰被打敗。其原因不在于缺乏軍事才干和槍炮。同樣,我們的企業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我們也不是缺乏技術層面的東西。相比于鄰近的韓國、日本。我們更缺的是懂得市場競爭與企業精神的人才。
通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那么中國企業產業升級也是一個逐步的過程,任何“大躍進”式的作法將只會與目標背道而馳。而要實現這三個方面的升級,也要求我國企業從資本、人才、制度和文化四個方面進行準備和努力。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之路
如果要為我國企業產業升級一定要開個方子,我想提出以下幾點:
1、大力發展資本密集性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2、市場進一步集中化,淘汰落后的企業,實現真正的規模效益;
3、支持以中國本土內需市場為主要經濟發展動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