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中的“儒家”文化之我見
吳洪剛/文
作為一個真正關注管理的咨詢人員,或者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的人員,不得不面臨著以何種價值觀來指導工作的問題,盡管他們自己未必感受得到。而試圖以傳統的“儒家”的核心思維來塑造中的企業管理思維和商業倫理。也似乎成了當前一種流行的管理思想。盡管提出少數人的意見總是顯得孤獨,正如富爾頓所言:“在我的道路上沒有任何鼓勵的評論,明朗的希望和溫馨的祝愿”。但是作為負責任的管理咨詢者,我們還是有必要對企業管理實踐與倡導的價值觀之間的錯位現象給予表達出來,以為企業提供真實的管理指導思想,而不僅僅是悅耳的管理說教。
以現象而論,“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可以說是無懈可擊。但就實踐而言,儒家所提倡的東西在兩千年中只是一種美好期望值而已。把管理的期望看成是現實的管理原則,最培育不出科學的管理思維來的。我們從“儒家”管理的目標、價值觀和方法幾個方面來看看現代企業管理與儒家思維的矛盾。
一、管理目標的錯位
從儒家思想的根本來看,是以農業社會生產方式為基礎的,以求在生產力低下,而且安穩的天下太平為管理目標的。因此,儒家多倡導是重農輕商,其核心思想是維持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簡單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并無太大的消費需求。其主要的管理原則就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主要的價值倡導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其所倡導的“禮”的核心就是維持上上下下的等級秩序,以壓抑人性中欲望為其管理的主要策略,這一點以宋代的程朱理學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欲”為代表。
如果把這種思維拿到現代經濟和企業管理中來看。那就是以消磨人的進取心和發展欲望為主要管理原則。而事實上,現代經濟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為主,而作為單個的企業也是以追求利潤為發展動力。其管理的目標很顯然不是求穩求安,而是求發展,求創造價值與財富(包括物質與精神層面)。
對于員工和消費者,是以鼓勵其正常的需求為發展的動力。一個企業的員工都“無欲則剛”了。那么這個企業也是難以有創新力和發展動力了。雖然儒家思想在糾正人們過度的物質追求,而放棄了市場經濟應有商業倫理方面的相當大的借鑒意義,但其根本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其帶領不了中國企業建立全新的市場經濟價值觀的。
而事實上,在儒家思維盛行的時代,從來伴隨著爾虞我詐的盛行,無論是權謀之術,還是坑人之術,可謂登峰造極。其所倡導的道義,都是建立在絕對權威下才有意義,一旦失去實力,道義也蕩然無存,無論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朱棣的“靖難之役”。那有什么“君君臣臣”的樣子。而且,一旦天下有難,趨炎赴勢者遠多于守節忠義者,這叫“識時務者為俊杰”。也許你會說,這不正是儒家所反對的嗎?但是,如果一個思維二千年還不足以成為人們骨子里的行為準則,那么還需要多少年來教化呢?
二、價值觀的去個體化
其實在整個帝王時代,儒家文明適合社會需求的,也是輝煌的。所以,我們今天來評價其是否適合指導企業管理,不能脫離時代來看。視時代環境的變化而不顧,以為拾起已經被淡忘的支持歷史上輝煌的價值觀就可解決現實問題,這無疑于“刻舟求劍”。
儒家一個核心的價值觀就是去個體化。倡導整體主義的大義。這也造成了國人個體精神的極度缺乏。這在企業管理中表現為,不敢表達自己意見,或者根本就沒有自己意見;不能承擔個體責任;不敢創新;拒怕變革。
而市場競爭的現實卻是,沒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一成不變的企業,必然被淘汰。而創新往往是少數人所為。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一個小小的變革,在企業中推行就如此之難的原因了。然后遺憾的是,現在的企業仍花著大價錢,讓員工在蹦跳的團隊游戲之中失去獨立的意識。這種現象可悲還是可喜呢?
一個沒有對個體意識的尊重,沒有對創新的少數人的保護,沒有建立刺激人們創新變革精神的企業,而整天沉溺于統一的思維方式,沉溺于去掉個體思維能力的團隊精神的塑造,真的就能讓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建立優勢嗎?
不是團隊精神不好,也不是集體主義不需要提倡,而是沒有經歷過現代工業文明,而直接跨入高科技時代的中國,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重塑去個體化的儒家思維,還是開創尊重個體意識和潛力的未來呢?
三、管理方法的落后
由于管理目標的不一致,儒家思想更強調是“乾綱獨攬”。與現代企業需要的“明確授權”、“責任分明”、“統一指揮”不一樣的是,其更強調提“模糊授權”、“權力監控”和“分權制衡”。
現代企業面臨市場的競爭,而且其經營目標是發展,其股東的產權是由法律給予保護,因此,明確的授權是有利于企業的競爭力和效率。而儒家思維所派生出的管理,強調的是權力的集中與下對上的服從。因此,模糊的授權也就成了權謀之術的必修課。唯有權力的穩定才是管理的目標。在大多中國的企業中,授權不明晰也就是一種常態了。
而責任分明更是對儒家無條件的等級秩序的挑戰。責任下放,而權力上移是成功的帝王的通行特點。所以無論多大的功勞,而且往往功勞越大,越遭迫害。在倡導單方面的責任的前提下,上級恰恰是很少承擔責任的,而搶功勞,在不是在市場上棄殺也就成了職業經理人的必備本事。所以做得好不如說得好,尊重客戶不如尊重領導,這也就是企業管理中的通病了。如果這種思維真成了中國企業的管理大道,試想,我們的企業還不都象“北洋船隊”一樣,既便貌似強大,其實不堪一擊。
為維護穩定的權力結構,權力監控是最為重要的,因此,對下級的不放心也就是成了一個最普遍的管理思維。強調分權,以犧牲效率和發展,對于穩定的環境的企業而言,也許是可以的,但對于大多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的企業而言,顯然是一種競爭劣勢而不是優勢。
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輝煌精神文明成果,是值得學習、繼承的,但是,每種思想都有其歷史的適用性和局限性,面對全球化的現代市場經濟時代,我們應該吸取其中的優秀成分,祖先們更盼望的是子孫們能在昔日輝煌的文明基礎上,創建更高的管理思維與精神,而不是坐享其成。也不要忘了,除了儒家之外,在先秦時期,才是我們歷史文化真正最輝煌的時期,那里還有法家的法制思維、墨家的兼愛等等。而真正促使秦國強大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法家的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