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化水平日益精進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的方方面面都顯得業余,本身就是大問題。
而一群業余選手并不把職業化真正當回事,這個問題就變得巨大了。
很多倡導職業化的人,誤解、誤導、誤訓職業化,這就是一個可悲的巨大問題了。
在企業內部:老板不職業、經理不職業、員工不職業;在價值鏈上:供應商不職業、經銷商不職業、制造商不職業;在國家:政客不職業、官員不職業、公務員不職業、農民不職業、市民不職業、工人不職業、商人不職業、社團不職業……
舉些簡單最近的例子吧:1、郭美美事件說明了社團部職業吧?2、農民沒進城時不是職業農民,進城后生活雖在城市,但他們確實不是職業市民,城市人低看農村人,深層原因是城市人的市民職業化程度高于新進城的農民,斑馬線、交通燈、衛生習慣這些地方就是農民與市民職業化程度的檢驗處;3、足球官員裁判幾乎都進去了;4、過年過節收禮送禮的背后是什么?5、保障房變成商品房了吧?6、……
什么是職業化的正解呢?我定義: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與從事工作的匹配程度,就是職業化的程度。
1、社會發展帶來越來越細的工作分工,你具體從事的社會分工的那個工作,需要怎樣的職業能力?需要怎樣的職業態度?此二者與你的工作匹配度越高,說明你的職業化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2、所謂“不職業”,是指職業能力或職業態度、或職業能力和態度的結合體,與從事的具體工作達不到基本合格要求(相當于100分制中的60分以下)。
3、比如對于市場經濟,中國從計劃經濟“摸著石頭過河”實行市場經濟的時候,政府的機遇管理市場經濟的能力從哪里來?沒有相關的能力,所以不職業,很業余?,F在呢?進步很大很快,但職業化程度確實差強人意。
4、基于中國的傳統和文化,職業化的超短板是職業態度,即人們常說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倫理、職業追求等等)。
5、如何檢驗職業化,當你與社會相處生氣或看到別人生氣的時候,是最好思考職業化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90%以上的爭論都是不職業或職業化程度低下的產物。
……
最后,很多“專家”把職業化納入HR管理、團隊管理……錯了!在中國,職業化絕對是戰略、是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