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司治理戰略的視角領悟《決定》帶給企業家們的智慧與啟示
核心觀點:從去年國家全面放開外資投資金融領域企業股比限制開始,可能很多人都會有個顧慮,這樣大膽的開放就不怕帶來過大的沖擊、影響我們的平穩健康發展嗎?
隨著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發布,一幅由目標、理念、原則、方針、舉措等具體內容構成的國家治理戰略“大畫面”,清晰、完整、系統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從組織治理的角度,我的第一反應是:原來,統一共識的國家治理戰略體系已經“決定”,這個時點加快全面開放是基于國家治理戰略這個“大廈”的強力保障的,難怪步子又快又大又淡定。
同時,反觀那些面對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那些還在公司治理模式、組織管控體系選擇與企業開放引進、業務擴張的矛盾之間搖擺不定、苦苦掙扎的企業家們,那些還在由于不斷“模仿、借鑒”書本上、別人家的治理模式、管控體系而吃盡了苦頭的企業家們,國家治理戰略《決定》中體現出來的目標理念、思想路徑、自信定力、創新智慧,簡直就是老天賜予大家的不可多得的活樣板,是難得的思想啟示、灌頂智慧,值得花點時間細細領悟。
企業困惑:對于多數民營企業家們來講,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隨著各路新的人才、新業務的引入,一個令人頭痛的難題就是——如何適應組織規模、業務規模的要求,建立一個穩定的、開放的、有效的、又要與發展戰略匹配、又要適合自身文化特征、又要適應自身資源稟賦特征。。。的公司治理、組織管控體系。
打個一個比較通俗的比喻吧,就好比一家商場生意做大了,經營場地必須擴充或重建,使得其承載能力、結構框架與基礎,必然要適應有效擴大店面、有效引入新的商家、有效適應裝修改造、有效管理運營。。。的要求。因此,無論你是蓋成高樓、還是改成大棚、或是什么形式,場地重新構建改造的質量、效能,將決定商場對持續的發展是支持或是制約,這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基礎問題,這個直白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然而,在或作為職業經理人、或從事組織管控咨詢的這20多年里,看到的企業的現實狀況卻極其的不能令人滿意。面對企業業務擴張、組織快速擴張的挑戰,在如何量身定制一個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匹配、適合自身文化特征、適應自身資源稟賦特征,有利于穩定、開放、創新、公司有效治理、組織有效管控的體系時,多數情況下是失敗的、起碼是不成功的。
很多情況下,要么是由于急于開放擴張,大力引進的人才、業務沖亂了公司多年積累起來的、舊的治理管控體系,使得公司的運作管理充滿沖突混亂;要么是由于老板過于謹慎小心、極權控制,造成對公司發展需要的人才、業務、管理的強力排斥,錯失了公司的良性、快速發展的機遇,真正能夠像華為、阿里、平安、美的這樣,建立起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實際需要節奏緊密協同、持續改進的公司治理、組織管控體系的企業,還真的不多見。
那么,為啥企業治理/管控轉型的成功率這么低?我的體會是,因為這件事真的很難做、真的很耗費心力和精力、真的需要小心謹慎中的專業創新與實踐、真的需要老板親力親為,而且還要在不斷的總結、探索中化解風險、持續改善的艱苦工作,是個不易躍上的“大臺階”。客觀地說,量身定制起與自己的發展戰略動態匹配的公司治理、組織管控體系,的的確確是一件風險很大的、極具專業創新與心智挑戰、需要大量人力財力投入的苦差事。
因此,面對這么艱難的挑戰,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學習借鑒(抄襲)、成熟經驗(模仿)”的低風險、低成本策略。盡管大家可能也會聘請專業的顧問機構、顧問團隊來參與指導或提供方案,但是,多數情況下的要求是方案必須是某某標桿公司用過的模式、或者某某商學院教科書上給出的模式、或者就按照某某標桿公司的方式。。。,總之,還真是有點類似國內大部分房地產公司的做法,盡量別給我搞創新設計,最好就拿別家成功樓盤用過的圖紙、摸板,改換包裝之后開始施工,美其名曰“明智之舉”。
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拿來主義”指導思想的指引下,在各種商學院所謂“國際成功模式”的“指引”下,在各種照抄照搬來的所謂“經典模式、成功樣板、最佳實踐”的加持下,怎么能夠建立起適應中國的市場經濟特征、適應中國企業創新經營模式、適應中國企業文化特征、適應各類企業資源稟賦、適應各種員工群體特征。。。的公司治理模式、組織管控體系?這樣拿來的治理管控體系,怎么可能成為協同保障公司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怎么可能成為有利于公司戰略創新、業務創新、模式創新、文化創新、資源創新的有力支撐?
難道就沒有成功的?當然有!那么,那些成功的企業又是怎么做的呢?事實上,在總結國內外成功方法的基礎上,我們也為企業的公司治理、組織管控體系與能力建設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模式與體系,并在為數不多的客戶中得到了有效的實踐,有力地保證了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業務擴張、人員變化、戰略調整等與組織的穩定協同。
如圖所示,在這個方法體系中,我們從企業的發展愿景、使命目標、經營理念、核心價值觀、經營戰略、業務戰略、職能戰略、文化特征、資源稟賦等特征入手,逐步澄清、系統建立起為企業量身定制的治理目標、治理理念、治理方針、治理原則、治理路徑、治理體系、治理制度、治理機制。。。,并有效融入企業各項業務、職能與員工的工作責任、行為規范、考核激勵中,融為企業各級骨干的工作行為、文化習慣。
那么,這么多年來,為什么只是為數量不多的企業成功地提供了服務與支持?簡而言之,因為這項工作太花時間、太花精力、太花成本、太耗心神!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每一個步驟其實都需要企業家、經營團隊做認真的思考,都需要大家針對企業戰略理念、體系要求做出合理的決策,都需要針對業務開放、人員開放、創新改革、文化轉變等等的要求做出艱難取舍、達成共識,。。。少則需要一年半載,多則需要耗費數年。事實上,這幾家為數不多的成功案例,正是由于企業股東、經營團隊圍繞業務發展、組織擴張堅持數年才獲得成功的,而多數企業都會中途放棄、選擇捷徑——由咨詢顧問代勞出個“專業方案”算數。
實際上,之所以華為、阿里、平安、美的等企業的公司治理、組織管控能夠成功地與企業的戰略發展協同并進、有效創新、持續有效實踐,也正是公司內各級員工,尤其是高層經營團隊按照這樣的一個基本路徑在細心耕耘十多年后的心血與成果,盡管他們并不會、也沒有義務將這個路徑、方法和艱辛過程廣泛宣傳、廣而告之,大家也比較難以就此獲得一個權威的版本。
然而,隨著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發布,一個由目標、理念、方針、原則、舉措等核心內容構成的講解中國治理體系建設的“權威版本”,清晰、完整、系統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個經由幾代人參與其中、歷經七十年風風雨雨的探索實踐證明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完整版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向全球最大的“組織”的治理戰略學習借鑒的絕佳機會。
領悟分享:眾所周知,一個好的組織治理體系,是源于組織長遠發展的愿景目標、發展理念和核心價值觀,是必須能夠按照組織發展戰略、業務競爭戰略的要求,為組織發展、市場競爭提供長期穩固、動態協同、靈活適應的組織治理與管控保障的戰略體系。
從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決定”了的“國家治理戰略”規劃,就是從國家發展的宗旨、使命、愿景出發,緊密圍繞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國家發展戰略和治理的要求,對國家治理戰略的目標、理念、方針原則和行動舉措等核心內容,進行了系統、明確的梳理澄清和“決定”。
接下來,借助組織治理與管控戰略框架模型,我們希望從組織治理/管控戰略的三個模塊、框架的視角,與大家一起來梳理、分享我們從《決定》中獲得的一點啟示與感悟。
一、治理戰略的起點——源于組織發展宗旨與目標。
? 根本與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 初心與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 愿景與目標: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 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
? 國家發展理念: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五大理念”、“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改革創新。
二、治理戰略的核心內容——與發展戰略的目標、路徑緊密協同。圍繞十九大報告中明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核心”發展理念、十四個戰略基本方略、九大功能戰略方針和干部隊伍建設等等的發展戰略要求,以及植根中國文化根基、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等的要求,《決定》中有針對性、定制化地明確了國家治理戰略的戰略目標、治理方針、以及十三個核心治理原則。(十三個“堅持”的顯著優勢)
? 治理戰略目標:總體目標,到我們D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 治理戰略方針:堅持D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
? 十三個“堅持”構成的治理戰略核心原則(內容略)
三、治理戰略的落實舉措——與發展戰略的實施步驟緊密協同。按照總體目標、方針和十三條核心原則的指引,《決定》為治理戰略的有效落實明確了十三個方面的具體任務與舉措(十三個“堅持和完善”)。并按照“全D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的要求,將治理戰略舉措“必須在D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確保本次全會所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的落實實施,納入各級D委、各級干部的工作職責,作為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 十三個“堅持和完善”構成的治理戰略關鍵舉措(內容略)
要點提示。盡管,由《決定》到成為現實是一個跨度30年的戰略工程,正如《決定》中所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戰略執行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舉措內容,還需按照戰略方針中“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不斷調整、補充、完善,執行的效果也還有賴于這未來30 年的艱苦努力,有賴于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不懈奮斗。。。
但是,站在公司組織治理的層面來看,我們無須揣摩這些核心原則、關鍵舉措看起來是否足夠“專業”,也不必擔心執行是否能夠到位,。。。。我們要關心的重點是——起碼這個治理戰略的《決定》,是實事求是地源于國家發展目標、國家發展戰略、國家資源稟賦和社會文化基礎的,是在七十年國家治理成敗經驗教訓基礎上的總結提煉,是經過決策團隊按照國家發展戰略的實際需要“量身定制”的、“達成共識”的“決定”,這個治理《決定》為各級組織接下來對照現狀找差距、對照問題找辦法的工作,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指引、協同藍圖、努力路徑和任務要求,《決定》展示的思想觀念本身就值得我們學習領悟。
回到初衷。因此,我們更關心、更希望強調的是,從企業組織治理/管控的角度,對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還在公司治理模式、組織管控體系選擇與企業開放引進、業務擴張的矛盾之間搖擺不定、苦苦掙扎的企業家們,對于那些還在由于不斷“模仿、借鑒”書本上、別人家的治理模式、管控體系而吃盡了苦頭的企業家們來說,從國家治理戰略《決定》的建立過程中摒棄盲目引進、堅持自主創新等戰略定力中體現出來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能力自信,以及理念、思想、創新智慧,真的可以說就是老天賜予大家的不可多得的活樣板——盡管,可能對于我們來說,也只能看到萬花叢中“一片草葉那么少的一點點菩提智慧”,也還是值得我們花點時間細細領悟、學習借鑒的。
白洪山 專注于戰略轉型執行力與組織變革領導力提升 微信公號:日出山水一老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