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伙子,人品很不錯,做起事來中規中矩,但不知為什么在生活中卻總是碰壁。先說找工作的事吧,現在大學生就業普遍存在困難,所以很多學生從大四就開始找工作,大型的人才招聘會一般也都安排在每年的三四月份。
這位小伙子卻認為找工作是畢業后的事,于是當同學們到處面試時,他還在抱著圣賢書;同學們紛紛簽約時,他還在忙著準備畢業論文,等到九月份畢業證書到手后,他開始準備找工作了,可已經沒有什么好公司在招聘了,他只好去了一間小公司。
他的戀愛也是一波三折,他喜歡上了公司的一個女同事,準備向她表白時,一個消息靈通的同事告訴小伙子一個情報:女孩不喜歡花,改送別的小禮物吧!小伙子猶豫了一下卻還是決定送紅玫瑰,原因很簡單:依照慣例,求愛就應該送花。結果女孩勉強收下了花,卻因為出疹子幾天沒來上班,原來她有嚴重的花粉過敏癥,當然兩人的好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個小伙子錯就錯在不該依據所謂的慣例來思考問題,因為世界上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如果你養成了循規蹈矩的習慣,死抱著既有的套路不放,那你就會成為習慣的犧牲品。
創新有三層含義,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創造,第三是改變。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形成于20世紀,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1912年第一次引入經濟領域。他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生產函數,實現生產要素的從未有過的組合。他從企業的角度提出了創新的五個方面。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管理大師德魯克第一次把創新引進管理領域,有了管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現在“創新”兩個字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經營創新、技術創新、教育創新、分配創新等。
那些成就大事的人大多具有這樣的特點,他們能從別人看來幾乎是金科玉律的做法中發現不足之處,然后仔細分析,加以改正,并因此取得令人羨慕的成就。這種人應該成為我們的目標,或許循規蹈矩的人也沒有什么錯,但他們的那種態度與方法不一定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