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大瓶頸是我國民營企業目前最不完善也是最可能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封環節,那就是企業的財務戰略是否合理。
真正的要描述一個企業的財務戰略是否合理,是否完善,是否適應企業的發展,可從三方面來闡述,既能說明財務戰略合理的一面,又能說明財務戰略不合理的一面。
第一、財務管理體系--規范/集約?隨意/粗放?民營企業由于歷史的原因,多數由家族成員掌管財務,特別是江浙一些中小企業,財務主管一般都自己的親屬,甚至是夫妻。對企業財務狀況少有系統,更缺乏及時的、系統的科學分析。老板一支筆審批,缺乏多層次冷靜、多角度的審查監督。加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民營企業一般采取高負債的擴張戰略,但又經常有一個高應收款的包袱。這使企業常常面臨很大的風險。一個合理的財務戰略,必然需要一個規范、集約的財務管理體系支撐,它必須保證所有審批環節的嚴肅性和責任性,保證企業財務安全數據分析提交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保證款項欠付決策和款項催付程序的制衡性和技巧性。
第二、資產結構策略--高負債/低負債?高成本/低成本?為應對業務發展對資金的需求,民營企業融資面臨的選擇是,股本融資還是債務融資?高成本融資還是低成本融資?對于這兩個問題,一般民營企業經常容易出現“病急亂投醫”或“豪賭”的心態,缺乏理性分析,結果往往帶來很大風險,給企業造成很大損失。與高收益高風險的常識相反,當一筆融資具有明確的商業投向和比較肯信的收益,選擇債務融資,最大程度地利用財務杠桿,獲取高收益,支付低成本將是最佳選擇;如果情況相反,則以公司股東或項目股東的方式進行融資,雖則成本較高,涉及諸多管理麻煩,卻不失為可取之道。就具體融資而言,根本上取決于融資用途的商業盈利判斷,就公司的資產結構而言,負債率高低的確定主要取決于民營企業財務資源的調度能力、資金流的規律性以及高層的風險傾向。
第三、投資理財戰略--頭寸利用/投資盈利/產業投資?民營企業比較容易出現無所不在的“投資熱情”,支撐這種熱情的是老板認為無所不能的經營能力和沒有戰略方向制約的自由決策;民營企業也比較容易出現“見錢眼開”的癡迷,“趕海弄潮”的時髦,愿意嘗試股市、期貨市場、網絡經濟、能源產業、基建產業的風云迷霧;當然,也有企業很謹慎地讓資金躺在銀行睡覺,偶爾到利用頭寸活動活動心眼。三種投資理財戰略,對耶?錯耶?全在于公司的財務結構和發展戰略。公司財務結構符合穩健原則是進行投資理財的前提,頭寸利用是投資理財的主要目標。除非公司的發展戰略是投資型公司,否則不應以投資盈利為目的;除非公司有明確的多元化探索的戰略任務,否則不應以產業投資為導向。我就看到過一家內蒙傳統企業,在經營多年后,企業有一定的資金,結果老板為了“追錢”,在2006進入期貨市場,結果企業收入有收入,結果2007下半年,全球經濟衰退,經濟下滑,結果大量的資金套入期貨市場,造成企業的資金流斷鏈,目前這個企業只有被另外一家(競爭對手)企業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