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從忠
主體人自我肯定的第一個推論認為:人在可以懶的時候,不會不懶。這里的懶,不是不行動,而是放縱自己,毫無約束,沉醉于動物本能的滿足,不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尋求自己更大、更長遠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肯定。在現實中,人之所以會懶,正是因為有這種可以懶的條件和環境。
例如,有兩個年齡差不多的兄弟,哥哥是城市里最頂尖的會計師,弟弟是監獄里的囚徒。一天,有記者去采訪當會計的哥哥,問他成為這么棒的會計師的秘訣是什么?哥哥說:“我家住在貧民區,爸爸既賭博,又酗酒,不務正業;媽媽有精神病,我不努力,能行嗎?”第二天,記者又去采訪當囚徒的弟弟,問他失足的原因是什么?弟弟說:“我家住在貧民區,爸爸既賭博,又酗酒,不務正業;媽媽有精神病。我吃不飽、穿不暖,我不去偷、去搶,行嗎?”人是創造這個世界的主人,而影響我們命運的不是環境,不是條件,不是身高,不是文憑,更不是長相,而是每個人的信念和心智模式,只有信念和心智模改變時,我們的命運才會改變!
央視第二套節目曾經介紹過這樣一個典型:在大西北農村,有些農民窮得只能主要靠政府的救濟過日子。當地政府每年過冬都需要救濟棉衣,但這些農民每年過冬又都沒有棉衣穿。原來,每當冬天來了,政府給他們救濟一套棉衣。到了春天,他們就把棉花撤去變成夾襖。進入夏天,天熱了,他們又把夾襖剪開,變成兩件襯衣。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這些農民們相信,冬天來了,政府還會再給他們棉衣,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決不會讓他們凍著。鑒于這種情況,政府調整了扶貧的思路,給困難戶輸入“造血功能”。對于特困戶,無償提供20只進口的澳洲綿羊,讓他們放牧后賣羊毛致富。可有人從縣城領到羊后,還等不及回家,在路上就宰了一只吃了。為什么會如此?因為他們堅信,這20只吃完了,國家會再給20只。
企業內部的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夠懶,可以放縱自己,為所欲為而不承擔任何責任后果,他就不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奉獻自己的力量。
2012年5月22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