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從忠
在日本,存續超過100年以上的“長壽企業”已突破2.1萬家。其中,歷史最悠久的企業叫“金剛組公司”,大約創立于中國的隋朝時期,這家專門從事寺院建筑業的公司至今已有1433年的歷史,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司。排名第二的企業是經營旅館的“池坊華道會”,創立于公元587年。反觀地大物博的中國,截至2012年,中國總共有經營歷史超過150年的百年企業,僅有5家。可能到明年就只有3家了,這說明了什么呢?答案是:不厚道,老板不厚道,員工不厚道,政府不厚道,消費者也不厚道,統統都TMD短期行為。所以,在歷經了地震、海嘯、長期的戰爭和無數次經濟危機沖擊后,日本仍然有這么多百年企業依然存活下來,其經營奧妙很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
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公司誕生于英國(1554年)。但值得思考的是,今天全球擁有200年以上歷史的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家族企業。在日本,擁有3146家歷史超過200年的企業,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業歷史超過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業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業。90%的日本百年企業都是員工少于300人的中小企業,多以家庭為單位經營。經營范圍大部分是制作食品、了就、酒類、藥品以及與傳統文化相關行業。當然,超過200年歷史的長壽企業在歐洲也不少,德國有837家,222家在荷蘭,還有196家在法國。而在中國,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藥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此5家。
日本家族企業多具有“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特點,超越血緣來選定繼承人。為了在內部形成競爭激勵機制,日本家族企業往往會通過招贅女婿、收養養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財產的“總有制”前提下,將沒有血緣關系的才干之士立為一家之主。一方面,日本企業非常重視本業。細水長流,連綿不絕,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經營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業很少跨界經營。另一方面,用百年時間專注于某個領域也為企業贏得了社會信賴,這種信賴成為長壽家族企業最可寶貴的財富,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誠信經營加上透徹的匠人精神,還有保守的企業經營等也都成為了日本企業長壽的秘訣。日本企業多依靠“仁愛”、“貴和”等原則,將修身(注重員工終身培訓)、齊家(單子繼承制與終身雇傭)和治國(對社會負責)三者緊密串聯起來,在內部保持了縱向的和諧和橫向的彈性,形成了企業“慈”、員工“忠”的日本長壽企業特點。反觀正在走向前臺的中國家族企業,均分制的繼承方法、總經理董事長一手抓的人事體制、極低的員工忠誠度都讓我們相形見絀。
中國的企業并不缺乏膽量和勇氣,身無分文也能搏殺千金的故事也為數不少,但為何中國就沒有長壽企業?答案是:中國企業只知道不擇手段地賺錢,卻不知道如何才能保住已經賺到的錢,也就是不懂得如何去傳承和發展。如此就有了幾句古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中國人在表達了對商人銅臭味的鄙視之后,忽略了這句話的前半部分,于是中國商人被等同于為富不仁的暴發戶。而日本商人從來都是以“論語+算盤”的智慧去經商的,日本百年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也是建立在“論語”和“算盤”之上的。
關于“論語加算盤”的出處,我想做一個簡單的交代。日本實業之父澀澤榮一曾經寫過一部經商哲學叫《論語加算盤》。在色澤榮一著作的封面上,印有一把刀、一個禮帽、一個算盤和一本《論語》。很明顯,“刀”象征武士,“禮帽”象征商人,“算盤”代表經濟,《論語》代表道德,他主張道德與經濟合一的經營思想。在日本,澀澤榮一(1840—1931)的名聲極大,后人給他的頭銜有:“日本實業之父”、“日本近代資本主義之父”、“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等等。在他的一生中,參與和創辦的企業有500多家。這些企業遍布銀行、保險、礦山、鐵路、機械、印刷、紡織、釀酒、化工等產業部門。在實業思想上,他把來自中國的儒家精神與效仿歐美的經濟倫理合為一體,從而奠定了日本式經營的基石,如松下經營哲學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石之上的。此外,澀澤榮一還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既要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又要有“商”的才干與務實。如果偏于士魂而沒有商才,經濟上也就會招致自滅,因此,有士魂,還須有商才。所謂商才,是以道德為根基的,而“欺瞞、詐騙、浮華、輕佻的董事長和商業領導者,他們不過就是,賣弄小聰明、小把戲的商販而已,根本就不能與商才相提并論”。
所以,在經濟活動中《論語》代表責任和道德,作用是征服人心。而“算盤”則代表“借力和學習”,作用是獲得財富。如“借人才之力”、“借管理之力”、“借技術之力”、“借資本之力”、“借渠道之力”、“借廠商之力”、“借國家政策之力”等等,這種“借力和學習”是“利”的象征。而“利”只有建立在道德和信譽的基礎上,才能長久地獲得,才能持續地獲得,因為算盤是靠《論語》來撥動,而《論語》也要依靠算盤才能真正地轉化為物質財富。
2012年5月21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