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從忠
最近,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力壓各種電視連續劇,并高居話題榜榜首,甚至讓許多早已拋棄了電視的80后“吃貨”們,紛紛鎖定夜間的央視坐等這部“吃貨指南”。人們為美食流口水,為美食的故事流眼淚,為美食的文化而感動自豪,自豪于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調地贊美“這才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片”。民眾的感動是發自內心的,將“愛美食”上升到“愛國主義”的層面,顯然是有點過了,但將美食上升到哲學層面卻是合理的。
法國人布里亞·薩瓦蘭(1755—1826)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美食哲學家,在他看來:“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吃。吃既是原因,也是目的,也是結果。”比如,野蠻人在大吃大喝中決定是選擇戰爭還是和平;小市民習慣到小酒館中談論生計買賣之事;一桌飯菜對于談判的雙方來說能起到紐帶作用;許多國家的命運就是在宴會上決定的。讀一讀歷史著作你會發現,所有的大事(包括陰謀)都是在飯桌上構思、策劃和準備的。此外,美食也與社會政治息息相關。眾所周知,法國的皇帝拿破侖很成功、很驕傲,可他的結局卻是“滑鐵盧”,他把贏到的和原來的老本全部賠光了,說白了法國因他而亡國。這時的法國人該怎么活著呢?是法國的美食拯救了法國人民。當英國人、德國人趾高氣揚的涌進法國時,這些侵略者從來沒見過如此精美的食品,這讓他們欲罷不能。很快巴黎就成了一個“大食堂”,結果是美酒加咖啡,溫柔又富貴。占領軍得到了溫柔,法國人得到了富貴。法國人不但還清了所有賠款,他們還把這些鄉巴佬的飲食習慣徹底改造了,讓他們把錢財源源不斷地送到巴黎。拿破侖在戰場上沒得到的,法國人卻在餐桌上得到了。可見餐桌的力量比美國人的航空母艦厲害多了,因為美食可以征服所有的人,包括美國人和英國人在內。
在世界各地,中國人把謀生叫糊口,工作叫飯碗,混得好叫吃得開,受歡迎叫吃香,不顧他人叫吃獨食,沒人理會叫吃閉門羹,有苦說不出叫吃啞巴虧,理解不透叫囫圇吞棗,理解透徹叫吃透精神,收入太少叫吃不飽,負擔太重叫吃不消,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另外,中國還把嫉妒叫吃醋,受到照顧叫吃小灶,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靠積蓄過日子叫吃老本,問別人從事什么職業叫“你吃哪碗飯?”
今天,我們中國人請客吃飯的目的:是為了辦事。比如工作生活中有了矛盾,一起吃頓飯可以消除誤解、減少摩擦;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擴大視野和圈子,展示個人魅力或公司影響力;但更多的情況還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比如,需要解決一樁買賣的合同問題,請客是為了落實合作的細節,盡快拿到對方的簽字和預付款。所以,請客也是一種腦力勞動。而許多專業人士因不會請客吃飯,結果錢花了、飯吃了、桑拿去了、歌唱了,反而把人給得罪了,事情也辦砸了。正如易中天所說:“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處理飲食問題,就關系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關系到能不能得天下。”
2012年5月23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