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思維」在漢字中,企業的“企”字“止于人”,正說明了企業“人”為上,“人”的因素決定著企業的命運?,F代管理之父/德魯克也說:“人力資源就是企業管理的代名詞”“企業領導人花在人力資源上的時間應比任何事情都要多”。
換言之,人力資源的地位和功能應當擺在首位,筆者(佟天佑)認為:人力資源是企業第一生產部,它是生產“人”的,包括管理類、技術類和操作類的人。以下分兩個部分與各位交流和分享……
人力資源在轉變成為真正的人本資源,并激活人的生產力,實現員工個體人力資本價值 的同時,更需實現企業組織及利益相關者:個人、團隊、部門(三輛馬車)和顧客等的目標,需要適合特定企業組織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措施與之匹配的“游戲規劃”。 人本的資源最大特性,在于勞動并且具有不斷改善和提高生產力的功能,可以這樣說:人力資源幾乎是有限而無邊的,關鍵是如何開發、培養和使用(注意:這不能顛倒,所謂的“以人為本”正是從這里始發的)。
傳統的人事管理較多地將人力視為成本,算人頭賬,而較少算人力賬,把人力僅僅看成是成本,是一種負擔,這是對人的一種消極看法;把人力當成資本,是對人的一種積極能動的看法。對人力的不同看法,必然導致不同的管理。把人當成成本就會把注意力放在節約成本,采用低工資、少福利、慢增長、少用人上。
當前,還有許多企業把人事管理部門視為是非生產,非效益部門,而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則認為,無論是生產三要素(資本、人力、土地)或生產五要素(人、財、物、信息、時間),人力資源都是生產要素之一。在各種生產要素中,財、物、信息、時間都屬于被動的、消極的要素,只有人力這個要素是主動的、積極的、創造性的要素。 人力資源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對其他生產要素的加工改造和利用,使它們變成有用的財富。這是由人力在生產過程中的使用功能決定的。
因此,對人力資源的管理是真正的生產管理、效益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是生產部門和效益部門(圖略)。進一步地把人力提升到資本層次,就會把注意力放到如何使人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大的效益上,就會把提高人力素質,開發人的潛能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職責。 因此,要從觀念、管理到機制方面考慮:
第一,開發人力資源潛能,以最大限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本企業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競爭力。
第二,創建良好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倫理,減少員工外流,促進企業內人員流動,豐富工作生活,提高工作生活質量。
第三,把人力提升到資本的層次,當成能帶來更多價值的價值;換言之,要把人力資源開發放到首位(而不是只當事務性工作看待)。
第四,達成人與制度匹配,人是制度創新的基礎,制度是產生績效的根源;而績效又是保障制度得以實施的關鍵,機制與人都是相輔相成的。 正如筆者(佟天佑)出版《贏在過程》著作中寫道:質量決定數量,數量提升效量,效量凝聚力量。
「本文小結」總括來說,要達成“人力資源是企業第一生產部”(佟天佑在珠三角HR年會上演講主題所強調的), 從管理實戰上:企業人的根本任務是合理配置、開發和使用人力資源,提高人力投入產出的比率(增值);唯有不遺余力地操縱好自主性和趨向性這一關,方能贏取共識和體現“擲地有聲”→HR生產部效能。(若轉載務必注明原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