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經濟正從計劃經濟逐漸向開放的市場經濟過渡,在這樣一個過渡和調節期內,需要我們在思想上盡早地建立起市場經濟的概念,使企業真正適應市場的需要。檢驗企業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企業的利潤。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以一些指標作為衡量工作是否完成的標準,其實指標完成了,銷售量達到了,并不一定有利潤。
一家企業要發展,不能只是完成指標交差了事,這樣會使企業變成政府的負擔。企業不能只靠政府的扶持,不能永遠抱著國家的腿,拉著國家的手,國家要慢慢地放手,也就是企業應具備市場經濟的觀念。
忠告
沒有利潤,即使有最佳的產品、最好的形象、最優秀的員工,企業也會很快陷入困境。
世界上的企業分成3種:
1.Flow——追隨著別人
如果只是一味地追隨別人,能夠學得跟人家一樣就覺得不錯了,由于不能掌握精髓,就難以超越。
【案例】
快餐企業
當肯德基和麥當勞來到中國的時候,很多企業也效仿他們搞起了快餐,但是因為難以掌握精髓,他有炸雞,我也搞個炸雞;他有個薯條,我也搞個薯條;他搞了蘋果派,我也搞個蘋果派……只會模仿而不懂創新,最后這些快餐店都紛紛倒閉了。
要學習一家企業,就應該從他們的制度和文化學起,這樣才能真正學到精髓。而且在學習模仿的基礎上需要自我的進一步創新,這樣才能由一味地追隨變為超越。
2.Live——活下去
首先要跟隨別人學習;其次要設法生存,即要活下去。
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很多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德國貝爾有400多年的歷史,日本三菱有160多年歷史,可口可樂也已經有了105年的歷史。你的企業能否說“我們已經存在了半個世紀”?能否證明在我國現在已經活得很好?“活下去”這件事情不過二三十年還不能夠驗證。
3.Leader——領導者
一流企業定規格
二流企業拼品牌
三流企業拼服務
四流企業殺價格
例如,微軟制定軟件行業的標準,沃爾瑪制定超市的流程,這種制定行業標準的企業,就是一流企業了。經常聽到空調大戰,彩電大戰,長虹、格力、美的、海信、康佳、春蘭、海爾……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如果占領市場,促進銷售的方法只有相互殺價,難道我們要承認自己是四流企業嗎?
要想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只有做到組織健全、勢力龐大、文化規范,這樣才能夠和其他企業競爭。而這其中提高企業稅后凈利潤十分重要。
在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時刻牢記利潤是企業的命脈,國家給我們發展空間,為我們提供資源,不管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還是合資企業,在我們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都要給企業賺取利潤,給社會增加資源,替國家累積財富,這是最重要的。
【自檢】
世界上的企業分為哪3種?你的企業是哪一種?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