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表達就像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被要求做一篇口頭作文,以或妙趣橫生、或意味深長、或影響深遠等方式呈現,給觀眾帶來不同視聽體驗感或場景感,它對演講者在思維的敏捷性、語言的邏輯性和口頭表達的雄辯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大部分人對公眾演講的恐懼和害怕,主要來自對即興表達的恐懼和害怕!
如能高效組織即興表達的語言,賦予主題更高的價值,也許能緩解即興表達的緊張情緒。根據個人經驗,“即興表達”的五大結構技巧概述如下:
1. “總-分-總”經典結構
“總-分-總”經典結構就是要先開門見山地表達觀點,再分段論述,最后在總結時,對觀點進一步升華,這樣的語言組織結構經典,前后呼應能使中心思想更加聚焦。
比如,我們要講述雷鋒是個好同志,第一句可以開門見山表達觀點,接著陳述展示雷鋒是個好同志的事跡,最后再呼應并升華主題,如果再次強調雷鋒是個好同志,大家的聚焦點就是“個人”,但把它提煉為“雷鋒精神”,講述這種精神對社會、中國乃至人類發展的意義和價值,觀眾聚焦便是“價值”,相信你也能感受到,升華主題所帶來的影響力。
2. “三”法則
根據腦科學專家研究成果,大多數人的記憶習慣是3-7個品類,為了方便觀眾理解和記憶,使表達重點更聚焦,建議使用“三個關鍵詞”、“講三點”、“說三個問題”等方式開展即興表達。畢竟,講兩點有時會顯得單薄,講四點又不太符合人們記憶習慣,所以,就選題內容想出三個主題,用并列、遞進等手法修飾,常常也能起到較好的即興表達效果。
比如,當需要現場表達獲獎的心情,我們就可以說出三個關鍵詞,激動、感恩、期待,然后逐一解析,表達出心情的激動,對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感恩,以及對未來的期待等等,這樣的即興表達既能接地氣,也能展現語言表達的高級感。
3. 巧設懸念法
當臺下觀眾都在刷手機、聊天或嬉鬧的時候,站在臺上的演講者如果靠講規矩等方法常常無法成功控場,這時候一句簡單的提問常常能幫助我們穩住現場。
另外,人們天然有獵奇的心理,通過提問、設懸念的方法,常常能引發聽眾快速進入思索狀態,參與感強了,臺上臺下的互動就好了,氛圍當然也更好了,這也是扭轉觀眾審美疲勞的捷徑。
4. 導圖歸納法
在自媒體時代,人們獲得知識和新聞的方法更多,也可以通過碎片化的時間成長進步,受眾對即興表達者的心理預期可能不會很低。如果想增加即興表達的廣度和深度,也可以用“導圖歸納法”,即對問題提出很多種解決方案,以“腦力風暴”的方式進行互動,最后再提煉出個人的觀點。這種即興表達方式常常需要有廣、博、精、深的文化底蘊。
另外,以時間或空間的維度展開,也是此類結構的經典模式,這樣的即興表達常常更具畫面感,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體驗感自然不會差。
5. 倒金字塔結構
倒金字塔的表達結構是按內容重要性遞減的原則排列所要表達的內容,一般人們總是對開場部分賦予更多的關注和期待,在關注度最高的時候表達觀點,常常能快速引發思考,帶動情緒,也更加符合現代人求快、求新等的心理狀態。
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結構常常略輸文采,有“虎頭蛇尾”之嫌。
盡管如此,主題明確、重點突出、高效傳達等優點讓這類即興表達方式數十年來備受推崇。
簡而言之,即興表達沒有最好的語言組織結構,也沒有最壞的語言組織結構,主題、場景、人、事、物不同,即興表達的演繹方式自然也需要因時、因人、因地、因事而異。另外,日積月累的知識和扎實的語藝基本功也是尤為重要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成功者唯一不變的是努力,僅以此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