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深深知道,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責任重于泰山,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我堅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一定能實現,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實現。
李克強指出,深化改革,千頭萬緒,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積極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找準了突破口,就會事半功倍。東中西部地區情況不同,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要更加尊重規律,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關系,經濟領域要更多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社會領域要更好地利用社會的力量,包括社會組織的力量,把應該由市場和社會發揮作用的交給市場和社會。這也是改革的方向。現階段推進改革不僅要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要觸動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經濟社會發展就缺乏活力。調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作文章,在利益預期上作調整,同時穩妥推進存量利益的優化,這樣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識,減少改革的阻力。改革過程中,要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應有利益。當然,有些改革可能會有局部的、短期的陣痛,但從全局看、長遠看,受益會更大、更持久,最終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市場經濟本質是法治經濟,體制改革與法治建設相輔相成。推進改革要依法行事,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規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經驗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規和法律,用法制鞏固改革成果。改革要有靈活度,鼓勵先行先試,在法律框架內的要大膽推進,中央政府及有關部門可給試驗區更多授權。這樣的改革試驗雖然是漸進推進的,但步子會更堅實,可以避免大的波折。我們身上肩負著發展和改革的重任,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依靠集體智慧和人民的力量,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鄭必堅認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國家瓜分豆剖、人民積貧積弱;90多年后的今天,國家團結凝聚、人民充滿希望。90多年前,中華民族飽受蹂躪、任人宰割,今天則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現出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一歷史大變動由何而來?綜觀全局,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有一個能夠依據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和人民偉大實踐的不斷深入,而不斷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主心骨和領路人。這個主心骨和領路人,就是中國共產黨。她是實現“中國夢”的領導核心。新世紀新階段,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基于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夢”,絕不是別的什么夢。比如,在能源消耗上,我們就做不起人均年消費25桶石油的“美國夢”。又如,在人口流動上,我們也不會做那種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到處建立海外殖民地來實現自身發展的 “歐洲夢”。中國只能是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國土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龐大的人口轉移問題。還有,在增強綜合國力上也絕不做“蘇聯夢”,我們不會一股勁地搞軍備競賽,對外“輸出革命”,當然更不能像美國這樣的唯一超級大國滿世界搞軍事基地。我們的中國夢,從根本上說,一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二是要用和平的方式、文明的方式實現國家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強調,“中國夢”的實現,關鍵在于我們自身的發展。在本世紀第二個1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仍未擺脫不發達狀態并且處在競爭更加激烈的國際環境之中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們思想解放的中心課題必定仍然是,也只能仍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也就是要在前30多年改革發展成就基礎上,從量和質兩方面(尤其是質的方面),實現中國人民生產力的新的更大飛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強有力地推動我國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以至整個21世紀上半葉實現經濟社會更高水平和更大規模的發展和進步,才能真正做到持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并且真正強有力地應對多方面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嚴峻挑戰。在嚴峻的挑戰面前,我們堅持謀求 “三個超越”:一是超越西方大國近代以來依靠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完成工業化進程的老路;二是超越當年的德國、日本等軍國主義依靠發動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的老路;三是超越霸權主義搞超級大國爭霸和爭奪勢力范圍的老路。我們清醒懂得,即使到2020年全面建成了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我國還是處在并且仍將相當長時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此而來的多方面任務的兩重性、復雜性,要求我們深刻地給以注意。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要求的那樣: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始終做到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有信心,這樣的“中國夢”必將成為時代強音。
陳先達認為,雖然鴉片戰爭以后無數志士仁人拋頭灑血,中華民族復興卻只是他們遺恨終天的夢想。只有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國實際,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們不會造汽車,更不會造飛機。可是我們在百廢待興、國家仍然不富裕的時候造出了“兩彈一星”,打破了少數國家的核壟斷,而且在不少領域取得了重大成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歷史經驗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道路決定命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證。中華民族復興是一條充滿坎坷的崎嶇之路,一些國家并不樂意看到中華民族的復興,更不樂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將和平發展的中國視為對自己的威脅。在國外,中華民族復興面臨強敵環伺;在國內,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但同樣存在各種隱患,包括嚴重威脅政權存在的貪污腐敗,迅速發展時產生的諸多并發癥,如貧富差距的擴大、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教育、醫療、住房改革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黨中央一再教導全黨應該有憂患意識。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應該是具有憂患意識的有識之士。民族復興是全黨的事業、是全民的事業,需要全國各族人民、需要從事各行各業的人們的共同努力。我可以斷言,如果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復興必然落空。如果真有“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我以為這“一言”就是“馬克思主義”。
厲以寧表示,從1979年到現在,中國的雙重轉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們應當認識到,這一切都只是階段性的成果,還不能認為我們已經實現了目標模式,更不能認為我們已經圓了“中國夢”。“中國夢”將一直鞭策我們繼續努力,繼續前進。我們的目標是明確的:從體制轉型方面說,我們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發展轉型方面說,我們的目標是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建立現代化社會,使全國人民走向富強,使和諧社會得以實現。在我們面前,還有一系列改革正等待我們去完成。這里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國有資本配置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與城鎮化相適應的管理體質改革、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改革、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體制改革、科技管理和激勵體制改革等等。沒有上述這些改革,“中國夢”是難以實現的。改革必須繼續推進。氣可鼓而不可泄,改革絕對不能半途而廢,中途停頓下來,可能前功盡棄。改革的道路上,必須知難而進。拖延,只能使改革為此付出的代價更大、更沉重。“中國夢”是億萬中國人的美好愿望,也是他們愿意為之艱辛勞動、忘我拼搏的實踐行動。沒有這種愿望,不會產生與此相應的實踐行動;而沒有相應的實踐行為,“中國夢”是無法成為事實的。愿望促進實踐,實踐完成了多年的愿望。盡管“中國夢”的實現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必定是分階段實現的,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朝這個目標走去,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們前進的步伐,也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難倒我們,阻礙我們。江平表示,我的中國夢,就是法治天下。吳敬璉表示,我不太覺得中國夢是一個新的問題,大致上從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以后,就意識到自己大大落后于世界一些先進的國家。所以有了“中國夢”,特別是對于我們這一代人,還包括我們父輩那一代,都不是新的東西。在世紀之交,中國夢有幾個新的要素:富強、民主、文明,十八大之后,又加了一些,比如說自由。如果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的方向,它是絕不會有好結果的。十八大之后,中國改革往哪里走,有一點應該說是明確的,堅持市場改革方向。另外,在建立法治國家和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茅于軾表示,習主席號召實現中國夢,其實過去的三十年已經實現了一個夢。我常說,如果一個人30年前睡一覺今天醒過來一定不認識這個國家,以為自己是做夢,這30年的成就堪稱奇跡。所希望的是不要把路看錯了,又回過頭去。這30年我們始終保持開放,沒有脫離世界大潮流,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普世價值,我們都在其中做出進步。
許小年說,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改革的方向也非常明確,即打破現有束縛,讓資源自由流動,取消戶籍制度,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中國夢是可實現的夢,而不是一直做夢”。胡祖六說,我夢想的理想中國,是一個富強的中國,民主的中國,也是一個文明的中國,一個非常和平的中國。這跟美國夢就是完全完全一致的,就是機會均等。汪丁丁說,中國夢是一個口號,是新的領導人向公眾提出的口號,同時也是新的領導人對新政的一種愿景。首先,中國夢不能是美國夢,這一點很重要。滕泰說,國富民不富不是中國夢,大國小民不是中國夢,人民富裕才是中國夢。當然,要實現人民的富裕,并不是大規模的私有化或瓜分國有資產,因為任何一個階段不尊重既定產權關系,都會為下一個階段更不尊重原有產權留下隱患——今朝張三把資產劃歸私有、明天李四又把它收歸國有,改來改去,最終陷入“產權改革陷阱”。李長安說,收入分配作為社會經濟運行的結果,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的健康狀況。要想順利實現“中國夢”,增加國民的幸福感,必須把公平正義作為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核心原則和主要目標。應從掃除制度性障礙入手,盡快形成公平合理的制度環境。
依我看,共產黨人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開辟法治條件下有限政府的現代化道路;應該在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做大財富蛋糕的前提下,堅持公平正義以分好財富蛋糕實現共同富裕;應該在城鎮化深入推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保護好農民權益并保障好農民致富的機會;應該在混合所有制大戰略的引領下,破除行政壟斷讓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共享配置資源的權利;應該在中央地方各級財政公開透明的同時,強化社會保障作為減震器或安全網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說,在資源配置領域,或損害老百姓利益的時候,要果斷退出,有所不為;在加強自身約束監督方面,要摒棄一己之私,提高法治意識,切實踐行李克強總理強調的“對市場主體是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放權讓利上動真心思下苦功夫,堅決杜絕與民爭權奪利的不良行為,力爭做到為人民服務。所以說,中國夢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只要共產黨人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武裝下,不忘開放性發展性包容性,堅守法治理念,以老百姓真正受惠為宗旨。況且,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實踐已經反復證明,中華民族是最勤勞最富有創造力的民族,只要敢于斬斷捆綁在他們身上的層層繩索。更進一步講,如果要問我的中國夢是什么?作為一位經濟研究人員,大抵說來有三方面:[1]開門見山講,就是希望下一步深化改革,能夠在“做實產權,做強市場,做小政府”方面出好文章。所謂做實產權,就是土地農民化,國企民營化,銀行大眾化;所謂做強市場,就是要素市場化,包括勞動市場化,土地市場化,資本市場化;所謂做小政府,就是政府除了在“國防安全.法治秩序.社會保障和宏觀管理”這四個方面發揮作用外,一定要厲行無為而治,堅決退出市場,規規矩矩做有限政府。其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減少政府干預,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資源自由流動,優化配置,提高效率,彰顯公平,共同富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世界知名經濟學家斯坦利-費舍爾教授主張,一個典型地進行改革的經濟必須在六大領域作出重大變革,即宏觀經濟穩定化,價格自由化與市場改革,企業改革,貿易自由化與貨幣自由兌換,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創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近期,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撰文指出,中國問題在于市場太多而政府太少。我認為,他說對了一半,確實政府該做的沒有做。或者說,做得很不夠。但是,市場還遠遠沒有到位。更進一步講,中國深化改革的核心工作就是擺正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強調法治。請注意,是法治rule of law,而不是法制rule by law。法治的要義是保護私權,限制公權。而工具性的法制是加強公權,輕視私權,與市場精神相反。[2]過去三十年,是通過一項又一項的經濟改革來逐步展開的,譬如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國企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民營經濟發展,大大小小的經濟開發區,分稅制,商業銀行制度,宏觀管理體制,等等,我把這一時代稱作“小改革時代”。未來三十年,改革的重心將轉移到政治改革.社會改革和文化改革等方面,而主要是政治改革,我把這一時代稱作“大改革時代”。或者說,按照我的大小經濟學的提法,小改革時代局限于經濟系統內部,而大改革時代將拓展到經濟系統以外的廣闊領域。根據我的新痛苦指數的提法,政府在宏觀管理方面有三項重要工作要做:第一,治理通貨膨脹,即降低通貨膨脹率;第二,治理失業,即降低失業率;第三,治理基尼系數,即降低基尼系數。也就是說,通過這三方面的有效治理,新痛苦指數自然就會減小,以達到強化老百姓幸福感的目的。[3]關于農村的問題,我有許多話要說,但是限于個人偏好,這里僅談一下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農村現在的情況是,子女必須繳納保險,然后父母才能領到養老保險。而且,數額太低,每月不到百元。可以說,起不到讓老年農民安享幸福晚年的實質性作用。別的不說,就拿我國臺灣省來講,在多年研擬的基礎上于1995年5月正式由“立法院”通過“老農津貼條例”,規定凡65歲以上且參加農保6個月以上者,都可領取每月3000元臺幣的老農津貼,臺灣行政院決定老農津貼于1995年7月正式發放,并分別于2000年、2006年和2007年提高到4000元、5000元和6000元。另外,[2008年]農民的喪葬補助是一次153000元臺幣(約3萬人民帀),生育一次20400元,殘廢日領340元。要知道,臺灣的人均收入大約只有大陸的5倍。我們粗略做個計算,現在60歲以上的農民是一億多,按照每個人一個月300元,那么一年就是3600億。而中國2013年的財政收入是12.91萬億,只占約3%。按照每年財政收入的增長率是10%,只要拿出增長中的三分之一不到,就可以了。所以說,辦這個好事公平事,就看決策層的決心和魄力了。說白了,我就是有一個轉型中國夢,即在個人自由得以徹底張揚.個人權利得以徹底解放和個人創造性得以徹底發揮的同時,實現國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和現代化。實質上,無論是全面小康社會,現代化,還是中華民族復興,都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甚至可以說,如果偏離了個性大解放和治理現代化的目標,無論是全面小康社會,現代化,還是中華民族復興,極有可能都是虛假的.畸形的和扭曲的。大家都知道,盡管轉型的任務具有長期性.根本性和戰略性,但是相當具有實現性.迫切性和有效性,值得追求,值得付出,值得堅持。這個轉型,不僅僅是單方面轉型,而且是全方位轉型,是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核心工作,任重道遠,必定有再造中華之功,愿天下有識之士,堅持到底,爭取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