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大的人口需求使得我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造就了互聯網在消費領域里的繁榮,出現了阿里巴巴、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以及京東這樣的消費互聯網巨頭。從互聯網發展的角度看,消費互聯網市場已趨于穩定與飽和,未來的互聯網發展將更多的體現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特別是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體制下,產業互聯網將迎來輝煌二十年。
“互聯網+”是從C端到B端,從小B(分銷)再到大B(核心企業)的過程,產業越來越重。在“互聯網+”逆向倒逼的過程中,各個環節互聯網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遞減。
——互聯網滲透率——
最先被互聯網帶動的是消費者,到2015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7.9億,互聯網普及率接近50%;廣告營銷環節是最早互聯網化的商業環節,2015年我國互聯網廣告產業規模達到1535億元,市場份額占整體廣告產業的28%;其次是零售環節的互聯網化,2015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到38773億元,同比增長33.3%,占同期社零總額的10.6%;再往上是批發和分銷環節的互聯網化,包括傳統的B2B網站紛紛由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整個國內批發、分銷市場的互聯網化比例估計為1-2%的比例;再往上倒逼就是生產制造環節,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個性化需求倒逼生產制造柔性化加速;二是需求端、零售端與制造業的在線緊密連接,這會導致制造業出現在線化、數據化的趨勢。
在企業價值鏈層面上,表現為一個個環節的互聯網化:從消費者在線開始,到廣告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從產業層面看,表現為一個個產業的互聯網化:從廣告傳媒業、零售業、到批發市場,再到生產制造和原材料。
——互聯網化的四個階段——
從傳播層面互聯網化、渠道層面互聯網化,再到供應鏈層面互聯網化、價值鏈層面的互聯網化,互聯網化程度將會越來越重。但是,我國企業的云服務滲透率為21%,相比美國的63%有一定差距;我國中小企業運營中互聯網使用率不到25%,而美國中小企業運營中互聯網使用率高達85%;這說明產業互聯網化的空間非常巨大。
消費互聯網主要針對消費者個人體驗,而產業互聯網滲透領域更加廣泛,主要以企業為用戶,以生產活動為應用場景的互聯網應用,體現在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到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徹底改變傳統產業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的層次——
過去的二十年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娛、購無所不包,而隨著消費互聯網的飽和,將倒逼產業互聯網的實現。互聯網將在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產品交易、金融服務、原材料采購等領域產生巨大影響,極大的改變傳統的產業形式,實現更高效率、更快速度。
產業互聯網實現的是更大范圍的融合,形成更加開放的平臺,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理事長理查德博士指出“互聯網當中不存在單一的勝者,應該在開放的平臺上進行分享。如果能把數據從供應商那里進行整合,給客戶,把這種互聯性通過產品的制造,通過供應商對供應進行共享,通過制造產品給客戶帶來價值化成現實,從長期角度來說,將會對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帶來巨大的利益。”
未來二十年將是產業互聯網的時代,教育、醫療、交通、金融、農業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都將被互聯網化。
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生產資料就是大數據,新的計算及計算技術與應用正在將過去以“流程”為核心帶向以“大數據”為核心,作為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大數據及大數據處理能力會成為每個企業、每個行業的“新大腦”。
——個人數據化與企業數據化——
PC機的廣泛運用以及智能終端的普及造就了消費互聯網的“興盛”,表現出來的是個人的數據化,實現的是消費者衣、食、住、行、用的更方便和更快捷;而寬帶網絡的不斷升級、數據存儲的便捷以及云計算的普及將造就產業互聯網的“輝煌”,表現出來的是企業數據化,實現的是生產、交易、流通、融資的更高效,使得企業在生產制造、運營效率和資源配置方面的得到大幅度提升。
“互聯網+”是技術、模式、規則的多重改變,產業互聯網不是傳統業態加一個互聯網,而是一個創造新業態的過程,它是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實現以及規則制定的融合。沒有創新的商業模式,產業互聯網的價值就不會實現。
產業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是構建獨特的價值創造能力以及對整個產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和合作上;產業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體現在更好地建立和維系與客戶的互動關系的能力,更好地為行業合作伙伴帶來商機和價值共贏的能力。我在《開放式戰略—互聯網+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一書中有過論述:無論任何時代和任何背景,企業的發展都不該偏離本屬的核心—創造價值。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已經完全開放,企業就必須更精準的回答:您的企業為什么比競爭者提供的價值更優和更持續。
——商業模式創新的核心要素——
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們信息處理成本最低的基礎設施,互聯網天然具有全球化、開放化、透明化、平等化特點。互聯網使得信息和數據在工業生產時代被壓抑的巨大潛力爆發出來,轉化成巨大的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的引擎。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目前B2B業務容量已達到近8萬億人民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線上交易平臺的建立,由線下“產業群”向線上“產業帶”轉變。隨著產業互聯網的推進,生產、物流、交易、庫存、信息、資金等業務流程的管理將是產業互聯網實現的關鍵,而這些業務流程管理的核心便是供應鏈管理。
產業互聯網要求實現的是線下所不能完成的交付與信息集成,加強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轉,使得產業互聯網所主導的供應鏈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低的庫存來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這個集成和統一的過程,便是企業降低成本、創造價值的過程。產業互聯網和相對消費互聯網最大區別在于,產業互聯網能夠促進企業高效運轉,實現全新的經營形態。
——互聯網從內到外優化著企業經營的整個價值鏈——
高效供應鏈管理可以使整個生產和流通結構得到改善和協調,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提供有力支持,有效地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而產業互聯網的所要實現的目的就是如此。未來,“前端C2B客戶服務+后端B2B柔性制造”的智慧供應鏈將成為競爭的核心。
除此之外,在供應鏈管理基礎之上的供應鏈金融是產業互聯網實現的另一個關鍵點。由于我國金融行業長期受體制因素的限制,眾多中小微型企業無法獲得高效的金融服務支持,制約了發展。而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運轉的產業互聯網領域,這一難題將得到本質的改變。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是開放和透明的,金融機構或者交易平臺將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立體獲取各類信息,實現到風險控制最低的金融服務。
產業互聯網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產業與互聯網的有效融合,將驅動傳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不斷把技術滲透和擴散到生產、服務的各個環節,創造著全新管理與服務模式,打造出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促進中國制造的2025目標的早日實現。
作者簡介:石澤杰,華智晟遠(北京)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國家科技部專家庫專家評委,南京市政府“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321工程”專家評委,鄭州市政府“智匯鄭州·1125聚財計劃”專家評委,多家企業戰略顧問、創新顧問,主要著作:《開放式戰略》、《無邊界競爭》、《互聯網+戰略重構》、《營銷戰略升級與模式創新》,創辦中國第一家商業模式研究咨詢公司,中國最早從事商業模式創新的研究者,專注研究領域:商業模式創新、平臺戰略、產業互聯網、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電子商務戰略規劃、數字營銷、整合營銷資本運營、供應鏈管理與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