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戰略—互聯網+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中國經濟出版社 石澤杰著
本書的核心是寫關于“互聯網”的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本書要盲目的“鼓吹互聯網”,而是以客觀的角度來“審視互聯網”。
互聯網如同“一夜春風來”,讓很多企業的為之焦慮,讓很多創業者為之瘋狂。
有著互聯網背景的人,特別是從BAT出來的人,幾乎成了創業公司的“標配”,這倒不是說這位互聯網人才有多大能力,而是這成了創業公司的標志。創業公司從BAT隨便挖出來一個人,哪怕是一個產品經理,都希望自己的身份是“合伙人”,因為有了這樣的互聯網人才就意味著企業能吸引到注意、能融到資、能把價值估高。
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截止2014年12月31日,國內互聯網領域總共發生的融資數是1878筆,融資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筆者要表達的不是數字的多少,而是反問這千億的資金運作有多是成功的?換句話說,這些資金有多少是在社會價值和人類進步的層面助推企業進行的創新。PayPal創始人、《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曾批評硅谷的投資者“我們需要能飛的汽車,但結果卻得到了140個字符。”意思是批評那些投資者為了謀求短期快速的利潤,只投資輕量資本的企業,導致人類幾十年來在尖端科技層面進步很小。
很多中國企業更是具有同樣的弊端,只注重了財務數字,而忽視了價值創造。有很多企業太過于急功近利,加之一些資本殺雞取卵的的做法,導致企業偏離原本的價值路線,在利欲熏心的路上越走越遠,直至跌進無底深淵。
無論在任何時代,企業經營必須具備哲學的思維和社會價值觀的視角,而不是盲從潮流。很多企業的創新只停留在產品滿足市場需求的低層面,而少有企業的創新是在社會或者思想層面。這并不是一個“高大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如果獲得持久發展的價值,就不要盲目跟風建立一個沒有特色的企業。
到目前為止,中國還缺乏偉大的企業出現,一切緣由就是創新意識匱乏。
互聯網與中國制造業一樣,核心技術被發達國家所掌握,中國處于互聯網產業的下游環節,中國 “先進的”是互聯網應用領域而非核心技術研發領域。由于這些核心技術也是“抄”自于西方發達國家,以至于有C2C之說“Copy2China”。很多互聯網成功的企業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折射出了美國互聯網公司的影子。 經過了20多年發展,互聯網在某些應用技術中形成了一些優勢,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本土互聯網技術創新主要集中于應用的完善與改良,除了少數巨頭企業,很少涉及核心技術研發。
互聯網的井噴發展并不是技術的推動,而是中國巨大的人口需求,造就了互聯網在消費領域里的繁榮。接下來的后工業時代,中國產業的發展必須根植技術創新和數字改造的能力之上。
我們所要探討的不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的問題,一切事物不從本質的層面去解決,都會是曇花一現。隨波逐流做出來的事情不會持久。我們只有看透商業的本質,我們才能看清“互聯網+”的內核,也才能夠用好互聯網,因為任何技術的變革、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哲學和思想的范疇。
企業追求的也不應該是“互聯網思維”,而是前瞻性的商業洞見和靈敏性的商業嗅覺,能夠敏銳的奔在行業前沿,抓取技術潮流并吸收運用。最為重要的是企業要學會構造開放的戰略布局,善于嫁接整合外在的伙伴支持,借力借勢迅速完成轉型。
無論任何時代和任何背景,企業的發展都不該偏離本屬的核心—創造價值。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企業的邊界已經完全開放,企業就必須更精準的回答:您的企業為什么比競爭者提供的價值更優和更持續。
傳統的內部創新已經無法使企業保持競爭活力,企業在把握客戶的核心需求之后,將內外部進行系統開放,將各個環節開放給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開放式思維,形成開放式創新的平臺。最前沿的戰略研究大師加里·哈默爾在《競爭大未來》中指出:企業必須打破舊有的思想框架,以積極開放的胸懷去思考、接受不同的經營架構,把握未來趨勢、建立戰略架構、組織核心能力,從而在創新中掌握競爭優勢。
開放式創新是當今企業超越競爭的核心法則,開放式創新也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戰略中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