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靈活性原則
項目具有臨時特征,所以項目組織(團隊)也具有臨時特征,即在項目開始時成立,在項目結束時解散。項目的階段不同,任務不同,分工也不同,對人員的需求更不同。比如,在立項階段,需要一些技術類、經濟類專家;在規劃階段,需要大量有項目實施、管理經驗的人才,而只需少量的現場管理人才;在實施階段,則需要有現場施工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和監理人員。因此,項目的人力資源計劃較一般組織的人力資源計劃更具靈活性。
2.整體性原則
企業的人力資源計劃,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組織戰略目標;項目的人力資源計劃,是為了高效地實現項目目標。因此,在編制人力資源計劃時,首先要從組織戰略(項目組合、項目集)出發,然后才能考慮項目(單項目)的目標。部分項目經理,只從自身所管轄的項目(單項目)出發,抱怨單位分配不公,這種態度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然而,當只有單項目時,在編制人力資源計劃時,應該綜合考慮對項目范圍計劃、進度計劃、成本計劃等要素的影響,科學、合理地編制相應的人力資源計劃。
3.雙贏原則
任何事情,如果都能實現雙贏或者多贏,事情一定能成功,否則事情不會順利,甚至夭折。在編制項目人力資源計劃時,也要追求雙贏原則,方可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這里的雙贏,不是用戶和我們的雙贏,而是員工與公司的雙贏。即員工(團隊成員)通過加入項目團隊,自身能力能有所提高、職位有所提升、收入有所保障或增加;組織通過員工的積極勞動和配合,獲得豐厚的資金利潤或市場聲譽。
因此,一定要為團隊成員創造良好的環境,發揮成員的主觀能動性,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企業獲得最大的利潤。另外,要盡量關心和滿足員工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幫助他們實現個人目標。當員工個人目標實現后,他們也會積極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創造價值。
4.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原則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人的能力與崗位匹配,才能使團隊士氣大增,效率翻番,才有“團隊成員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一抖”的力量。
“占著茅坑不拉屎”,或者“占著茅坑拉不出屎”,都屬于資源浪費,久而久之,導致其他人也效仿,占著資源,不去作為,最終倒霉的是組織、企業。
人力資源計劃設置了不同的職位,不同的崗位級別。在人員安排時,要做到能級對應,即每一個人所具有的能力水平與所處的層次和崗位要相對應。
5.內部培養原則
許多單位總愛抱怨人才不足,其實人才是有的,問題是“千里馬常有”,而 “伯樂不常有”。甚至有些領導,害怕招聘來自己的掘墓人,而排斥人才。
因此,企業應該建立起內部人才資源的培訓、開發機制,配套科學的激勵機制。如果只有人才開發機制,而沒有激勵機制,那么企業就成為“學校”,“學生”能力提高后就跳槽走人。在內部培養人才的同時,給有能力的人提供機會與挑戰,造成緊張與激勵氣氛,促成公司的發展。但是,并不排斥必要時候引進外部人才。當確實需要從外部招聘人才時,不能“畫地為牢”,錯失良機。
注:此文摘自《項目經理溝通管理技巧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