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換個方式問。你們想為什么紅珠與白珠表現不同?為什么比例不是你們所說的那樣,而你們卻如此肯定?!對錯誤的事如此肯定,實在太糟了。這么做真的會讓你陷入麻煩。告訴我為什么 xˉ可能不會落在10?而且可能離10很遠?紅珠當然和白珠不同。如果它們之間并無二致,檢驗員如何計算紅珠的數目?紅色和白色不同。任何化學家都可以告訴你,這兩種色素有什么差異。對那支把杓而言,它可以感覺出紅白珠子的不同。用手指去摸,感覺也不同。而且,紅珠子比較大。你們中一部分浸在紅色顏料中,再鋪在桌上晾干。這樣就有紅珠也有白珠了。紅珠較大也較重。然而,你們卻想告訴我, xˉ會落在10,因為盒子里有20%是紅珠。
"把杓很重要。我已經使用1號杓子30年了;我當年教日本工程師時就是用它。這支杓子每次平均可撈到11.3顆紅珠,這是實驗100次以上得到的數值。2號杓子平均可能撈得9.6顆。今天用的3號把杓,平均可能撈到9.4顆或9.2顆。
"假如你為工廠采購含灰量為9.6%的煤炭一批,結果抵達的煤炭中,含灰量高達11.3%,恐怕就要辛苦一陣子才能彌補損失了。我們在類似實驗中用的機械抽樣,永遠無法告訴我們進料(在此處是紅白珠)的實質內涵。
“假如我們所用的統計控制水準還算過得去, xˉ就會固定在某個位置——這項工作也許要花上一段時間(也許還要再花上另外‘4天’)。我們會建立起一套可信度 的。各位可以針對未來所需在這方面預作規劃的。假如我們現在就必須計劃未, xˉ數值大約可以說是9.2,但不能確定到底距此有多近。必須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才行。”
--
管理寓言(10)之十一 -- 結論
如同任何寓言一樣,“紅珠實驗”也有其寓意:
----“變異”乃是過程的一部分。
----進行計劃前,必須先預測人事物未來可能的表現。但任何測試(實驗)過去的成績表現既使頗具價值,還是無法準確。
----員工都在某一個自己控制不了的系統下工作
——既使他們努力嘗試。決定成績表現的是“系統”,而非“個人技能”。
----唯有管理階層才能改變系統。
----某些員工的表現總在水準之上,某些總在水準之下。
戴明博士保證,任何人只要看過一眼,就永遠忘不了他這個簡單而“愚蠢”的實驗。
“無論走到哪里,你都會看見紅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