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企業渴求,召喚教練領導力
陳恒霖博士 昆山科技大學教授
國家特考咨商心理師、美國加州政府認證組織教練
20130330發表于大寫出版部落
2013年3月上旬,我北上新竹參加「<對話.學習.合作>如何培育具有未來性的人才」會議。這場會議是由社團法人新竹市人力資源管理協會主辦,結合國際教練協會臺灣總會(ICFT)、IAF國際引導者協會臺灣分會、企業講師聯誼會、朝邦基金會、亞洲體驗教育學會(AAEE)、人資小周末、新竹科學園區人資主管聯誼會、半導體封測聯誼會、IC設計薪酬聯誼會、高科技產業薪資協進會、HR麻吉同學會,與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期待透過開放空間(OPEN SPACE)的會議方式,大家一同來共創希望的未來。
所謂「開放空間」就是創造出一個可以相互討論的平臺,沒有人預設立場、或知道答案,對未知開放,以隨時準備迎接驚喜(Be prepared to be surprised)的心,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敞開心門,傾聽別人的想法。透過多元觀點的連結、對話與相互學習、合作,進而激蕩出創新價值,為自己的組織人才培育開創新的可能思維與作法,提升組織之人力資本與自我價值。也透過這樣的機會學習挑戰過往的思維方式,反思與自我覺察產出新的可能性,并透過連結外部資源將新的能量帶回組織與應用在個人發展(摘自本次會議海報)。
會議結束返家后,回憶起幾件令我意外與感動的事情:
一、企業渴求教練領導力的呼喚
當天活動聚焦在未來人才的發展與培訓,在不同時段的不同議題,都有分組討論。休息時間,大家迫不急待,交換彼此的心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不少組別的討論內容,都不約而同地導向了「教練領導力」(當時我并未先提及此觀點),不管是公司經理或人資主管、顧問經理、非營利組織主管、大學教授等,都提到「Coach」的概念與應用。一位參加的成員說:「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趨勢,對于人才的『選、訓、用、留』,Coach似乎已經變成一個不可或缺的『術&道』了!Open space and Open mind」
二、企業對教練領導仍停留在概念
從與會者的討論中,我聽到他們對教練領導力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教練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更看見企業內部,對中高階主管,有接受教練及教練領導力培訓的需求。他們的呼聲中,更嗅到了他們可能尚未能體驗教練的方式與精神。人資主管們問:「我們有概念,但如何讓公司高層,了解教練對組織的益處,如何從概念轉化到團隊,讓團隊認識并引進教練?」
我提出組織團隊,建立教練的轉化步驟CELH(Concept,Experiencing,Learning,Habit):建立概念→體驗教練→深度學習→養成習慣。首先,先將教練的概念引進組織內部。其次,參加教練工作坊,實際體驗一對一教練(one on one coaching)的對話過程。接著,對外參加教練(領導力)的專業研習,或引進外部教練,進行企業內部教練領導力的培訓,深化教練的知識與實務。最后,透過教練過程,讓中高階主管建立優質的領導行為習慣。
兩周后,南部有兩場針對企業主管,介紹教練的演講,我親眼見到兩間公司的人資部門主管,帶著主管及整個部門同仁(約10人左右),一起來聽講。先前這兩位人資主管,已經聽過教練,對教練有初步的了解,現在他們將整個團隊都帶來,這是前面所提CELH的前兩個步驟。我相信接下來的團隊,有可以進入到后兩個步驟。想在企業內部引進教練或建立教練文化,這四個步驟可供參考。
三、身心皆滿足的心靈饗宴
主辦單位的承辦人,趁著本次開放空間會議,特地在會后另外辦了一場聚餐,邀約「COACH領導學書友園地」的書友們出席晚宴。這場晚宴的出席者,有遠從東部來的非營利組織主管、幾位顧問公司的總經理、國中校長、咨商心理師、大學教授、專業教練,及一位外商公司在臺的CEO,也邀了另外三位高科技公司的主管一起參加,總計有15位。
這位非營利組織主管,透露他的朋友送他〈Coach領導學〉一書,當時他正陷入在團隊的矛盾與沖突,情緒處于低潮中,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帶領這個團隊。他閱讀書中有關教練的概念與案例后,幫助他重新調適自己的心情,勇于面對組織與人員,他決定采取不一樣的方式與同仁們相處,試著傾聽與同理同仁們內在的聲音,逐漸地團隊關系改善了,他當面給我正面回饋,讓我感動萬分。
另一位外商公司在臺的CEO,曾在前年參加一天由我主講的「企業教練工作坊」后,回到自己的公司,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在公司內試著以教練式領導來帶領團隊,去年〈Coach領導學〉出版后,他更嘗試將書中的教練技術拿來應用。出乎意料的帶出一些效果來,他說:
1.一位原先要離職的主管,經應用教練方式對談溝通,最后非但沒離職,又答應繼續留下來幾年一起奮斗;
2.原先一件棘手的企業并購案,經他應用的整合教練(Alignment Coaching)方式,與國外高層主管溝通,最后取消并購案,成功地為公司保留一筆龐大的經費;
3.去年在不得不須要裁員時,應用教練式對話,讓離職的員工們,非但沒有抱怨,還滿懷感激;
4.過年前,將團隊帶到戶外,運用團隊教練及與大自然的互動接觸,使得原本看似無聊的活動,變成腦力激蕩的團隊激勵。
事后一位參加晚宴的伙伴,在臉書上留下了當時的體會,他寫道:「當天在現場,我可以感受到大家,透過〈Coach領導學〉的文字聯結,看到各位書友們,將自己從書中的咀嚼領悟,轉化至生活與職場經驗的體現,相互激蕩出更多知性的火花,至今我仍意猶未盡哪!」
四、企業的渴求與教練使命
從白天企業渴求教練的呼聲,到晚上與書友們分享教練學習與應用心得,我的心很踏實,也很受激勵。分享欲罷不能下,取消預訂車票延后返家,雖然時間已晚,但覺得很值得。我聽見企業的召喚,我的靈魂告訴我,這是一條必須堅持走下去的路。誠如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所云「如果你沿著正確的路徑走,且愿意繼續走下去,最終你將獲得進展。」我的使命是,讓更多的企業認識專業教練,讓更多的中高階主管,提升教練式領導能力,讓更多的企業因著人才的提升,而有助于全球競爭力。約翰遜字典編纂者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Lexicographer)所說的話,能呼應我內在感受:「執行偉大的工作,靠的不是力量,而是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