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紅發
在2006年廣西的一次差旅中,無意間聽到司機大哥播放《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的歌,當時略有所感的想:這是真愛嗎?隨著車的顛簸思緒進入了休眠狀態。
前幾天,與一位不太符合工作崗位需求而被迫離職的同事,在他離職后再次相聚的交談中,腦海中隱隱升起那根久久沉睡的音弦,于是再次百度出這首老歌細細地品味,尤其是歌的尾聲:為了你/失去你/狠心扮演傷害你/為了你/離開你/永遠不分的離去/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為愛放棄天長地久/我們相守若讓你付出所有/讓真愛帶我走/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為愛結束天長地久/我的離去若讓你擁有所有/讓真愛帶我走/說分手。
常規來說,22歲大學畢業,步入社會2-3年的摸索定位期,25歲左右職業能定向。在職業定向后,人生的職業生涯開始進入黃金期。如果在人生的40歲之前(將人生的40歲定位為人生的分水嶺,40歲前為人生上半場,40歲后為人生的下半場),沒有達到一個職業的高峰位的話,你的下半場不可能再登高峰。
從筆多年的人力資源經驗總結發現:常規的企業,在招聘部門經理級及以下的崗位人員,基本上都有年齡的要求,不得超過40歲。即以40歲為分水嶺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依此來計算,因此,人生職場的有效時間一般只有15年的黃金期。
愛情中,無論有多優秀的人,在真愛中也只有那么一位是為其守候;無論多么平凡的人,也會有一位在真誠的等待。
據統計,在人的一生中有約1/3的時間在工作上,因此,對待工作應如同對待愛人一樣去用心呵護。找工作也應到找戀人一樣,慎重。工作,如同戀愛。
放手,不是你不優秀,只是你們倆不合適。員工離職,不是企業不卓越,只是這家企業暫時不適合員工的發揮;員工被企業請離,也并不是說員工不優秀,只是說其不適合現企業或現崗位。
每個人無論是什么情況下,都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與其將就不如勇敢放手。正如阿木在《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的歌中唱到“為了你/失去你/狠心扮演傷害你”一樣,只是希望用這種“讓你恨”方式來幫你找準自己的定位。
現在,很多公司在推行績效考核,特別是部分公司在業務崗位進行周考核。考核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激發每個人的潛能,讓人在這種考核的輔助工作具推力下,正視自己的定位、清晰自己的方向、挖掘自己冰山下的內功,讓你奔跑起來。
在這種高壓力的考核之下,看似不人性化,其實這樣做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適應度、應變度、生存力。特別是對于老員工,這樣“狠心的傷害”,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種痛,這份痛是內在而無法表達出來。你的離去,其實并未真正的離開,如歌中凄切的唱到“為了你/離開你/永遠不分的離去”。你現在的離開,在企業的歷史中仍然為你記下了重重的一頁,這是永恒的,即是“永遠不分的離去”離開,我們仍是好朋友,真朋友。
人生職場的有效黃金時間只有15年,每將就一年就失去1/15之一,這才是對你的真傷害。為什么部分國企很難改革,其實就是國企對在職工身上沒有注入這份活力,讓職工失去奔跑的能力。
這是一個講究速度的時代,快速奔跑起來,全面激發出人性的本能,別將就,則注定輝煌!適時放手,才是真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