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珠三角知名人力資源實戰專家--黃紅發
說明:本文原發表于《中國服飾》2012年3月號刊
每當企業在制度推行、管理變革、組織調整、戰略規劃過程中遇到阻力時,我們都會不約而同的認為該企業執行力不夠。那么,執行力到底是什么?如何執行才有力呢?
對于現代企業,當說起執行的時候,更多的會聯想到西方的理念,尤其是崇拜美國的西點軍校的執行力。一本《沒有任何借口》之書,在中國企業界持久風靡,經久不衰,該書對我國傳統的認知“中國的人情味太濃,談執行會傷感情,不利于人際關系的交往”的理念進行了顛覆性沖擊。
如何理解執行力?執行力是一個合詞,我們可以先進行分拆為:執+行+力。執,是掌握、把握;行,是動作、行動;力,即力量、力度也。從中國字面直接理解執行力,即為掌握行動的力量。
有朋友會問:公司要提升執行力,就一定要有良好的先驅管理能力與測預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沒有,何以談執行。沒有方向性的確定,一旦執行,力度越強,其后果就會難堪。為什么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軍隊的執行力都是相對最強的地方?那就是因為任何一個軍隊都非常清晰自己的使命,也非常明白如何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辱人民所托。但是,企業就是企業,很多情況下是無法與軍隊相比。可即便企業并不能完全與軍隊相比,但企業仍然是可以借鑒他們的優點。
如何提升服飾業、鞋業等技術含量并不高的傳統企業的執行力,是很多行業朋友的困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回到執行力的字面上來。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仍然是有效的執行力的前提。如何理解?傳統行業由于技術含量并不高,在“取之”之前,“與之”的要求就會更好。怎樣“與之”則是管理的藝術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先生說出了世界的本質,人類的特性。在談執行之前,我們先要找到員工的興趣點、關注點,只有找到了他們的要害,即找到如何激發員工的動力,也就找到了執行力的源泉。
在企業的管理研究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每一家高效的企業,都是執行力強的企業,而每一家執行力強的企業“上下同欲”度就越高(欲,即最關注的、最迫切需要的)。什么是上下同欲,即公司的老板、管理層、員工在共同的追求上力爭做到:目標一致,利益共享。
在同存求的職場上,管理層要盡可能的先挖掘出員工的需求點,在公司層面能達成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激發出員工的動力。
人在不同的階段需求點會有所不同。綜合而言,員工的需求點基本可以分為如下十二個方面:1現金收入、2企業福利、3職務晉升、4培訓機會、5企業名聲、6受到尊重、7個人興趣、8社會地位、9工作穩定、10自主性、11休閑娛樂、12同事關系
對于這十二項需求點,有些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已然沉淀了,作為企業的管理層以自身的能力無法改變。有些需求點,甚至企業老板也無法一時改變。那么,在招聘的時候就應該有針對性的篩選價值觀相對應的人才。這樣對于企業未來的管理成本會相對減少,也更利于提升企業的執行力。正如《孫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在選人之時就盡可能的知其“欲”,這樣則能更好的做到“同欲”。企業無法達到員工“欲”的一面在招聘方面進行甄辯,在這里不作重點講解。而對于那些企業尚未沉淀下來的需求點,是企業老板、管理層能給到的。那么,管理層就應有針對性的來引導員工動力源泉,合理的引爆員工的動力。
案例:
某店鋪要做全場5折的大型促銷活動。對于這家店鋪和這個品牌來講,這么大力度的促銷活動還是第一次,所以,促銷活動的第一天,進店率一定會遠遠高于以往。于是,該店鋪老板期望當天能完成8萬銷售額(此店開業半年,最高日銷售額7萬左右)。目標有了,怎么實現呢?
當天,店鋪老板親自主持了晨會,并詢問每個人的銷售目標。然而,當班14名員工的目標累計起來還不到6萬元。于是,老板做出了第一個激勵措施:個人指標排名第一并且最終完成的,當天直接獎勵現金1000元,這相當于一個導購一個月的工資。
于是,這些員工就像拍賣行里競價一樣,開始提高自己的銷售額。一位導購干脆說:“你們任何人加價,我都比你高200元。”就這樣,她一直把自己的目標加到了1.1萬元,而店鋪的總目標也達到了10.26萬元。1.1萬和10.26萬都是非常大的挑戰,要想完成目標是有難度的。于是接著老板又說:“凡是完成個人目標的,每人獎勵200元,完成當天總目標每人再獎200元。”
于是,店長馬上對各個員工進行了分工:1個收銀,2個平常銷售較差的今天取消銷售,專門為其他員工服務,自己則負責整體指揮與協調。最終,有4人完成了當天的個人目標,也達到了店鋪總目標,并且把這一目標保持了一年。
在談執行之前,我們先要找到員工的興趣點、關注點,只有找到了他們的要害,即“找到如何激發員工的動力,也就找到了執行力的源泉。
在掌握了員工的動力之后,企業的執行力基本能達到80%。但是,執行力要么是100%,要么是0%,而很多時候99%=0%。也就是說,找到了員工的動力源泉之后,執行并不能完成達到高效的管理效果,即仍不能達到100%的執行力。那還缺什么呢?
能力,沒有能力,動力歸零,甚至是負數。在職場上能將事情做到的前提就是需要有能力。那么能力又怎樣來衡量呢?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十個方面:專業、經驗、總結能力、表達能力、激情、協調能力、戰略眼光、逆商、身體素質、陽光心態。
做事情,不能停留在“做了”的層面,也不能停留在“做到了”的層面,而是強調將事情一次性就“做好了,做到位了”的完美層面。重點在一次性做好,強調的是結果的優化。做是過程,而不是結果,需要將事情做好,那就需要有將事情做好能力。
總而言之,在傳統服飾行業,執行力=動力(80%)+能力(20%),雖然在常規工作中將事情做好并不一定需要具備這十個方面的能力,但一定要具備處理好事情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