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聲明
作者:卜安洵 編輯:張俊
本文選自即將出版的企業互聯網轉型系列叢書之《“合”模式——智業時代的企業新形態》,由該書作者南京市企業互聯網轉型研究會會長、大任智庫創始人卜安洵授權發布。本公眾號將會持續分享該書的精彩內容,趕緊關注吧,搶先一步了解企業的新形態。
工業時代的三個支柱
如此龐大的工業系統,滲透并左右著全球各個角落的人的生產和生活。在我們白描其間的四個子系統的外部現象時(回復數字1,查看文章),還不能提示這個龐大系統內在特征。
而如果不能識別出其內在特征,又如何判定它正在走向消亡呢?
1邊界
我們找出的第一個特征,可稱之為“邊界”。就是令所有的人、事和物相互之間有個邊界,這是支撐起工業時代經濟大廈的第一要支柱。
第一類邊界是用來定義資源用途的。所有可用的空間都被切割或創建成某種特定的用途,住房、辦公室、商場、倉庫或公園和農地等;所有可用的時間也同樣如此,上班時間、學習時間、在途時間、休閑時間、鍛煉時間或睡眠時間等,企業付出工資購買的是8小時的上班時間,雖然8小時內員工實際交付了多少還是個未知數。
第二類邊界是用來定義經營范圍的。讓每一家新生的企業有個約定的有限的經營范圍,原因是工業時代的技術和能力不可能支撐企業從事不受限制的業務。由此,打造核心競爭力成了每家企業的現實追求。企業在市場中適當性專化,也意味著為企業有占用的資源被專用化。
第三類邊界是用來定義產權歸屬的。所有有價值的物或權,都有其特定的擁有者,除非經由合法的交易或贈與,否則不可讓度。雖然后來將所有權、經營權、受益權等有限分離,但不改變一個事實:你的、我的和他的,界限分明。
工業時代通過以上三類邊界,將資源、企業行為和所創造的價值歸屬全面定格,以此構建起一個井然有序的商業世界。
2中介
工業時代實現規模化生產,必須進行專業化分工,以至于將復雜加工設計成多項簡單加工的組合。生產端的流水線,由多種不同的作業崗位前后銜接;銷售端的供應鏈,則是多個不同的公司前后協作。總之,無論是一個完整產品的制造,還是一條產業鏈的運作,都是無數個中介體協作而實現。
最具代表性的中介:交易中介是商場,資本中介是銀行,知識中介是學校,醫療中介是醫院,傳播中介是媒體;而在任何組織體的內部,還有管理中介:中高層。
中介的專業化保證了協作中的質量和效率,從而實現整體投入產出的規范化。最通俗的解讀是:1+1>2。但問題是,被當成前提的標準化需求,后來越來越不真實;而當定制化來臨,業已存在的中介仿佛橫在牛郎織女之間的天河。
3規戒
邊界和中介的“存在”,自然會反映到“意識”上。300年來的工業實踐已經把我們的意識、潛意識,甚至集體無意識都“重塑”了。
工業時代的規戒有行為層的,有理念層的。行為層的諸如組織規章、作業流程和質量標準。理念層的諸如“專業”、“權威”、“隱私”和“習俗”等。
現在我們無法想像沒有規矩約束的協作,就像專制國度無法理解民主體制怎么可能;我們也難以接受沒有專業權威的領域,或者隱私被公開,就像在水中暢流的魚類難以在空氣中存活。
工業時代將人類生存的形式和內容,甚至人生的目標和意義,都一一固化了。直到人性中自我實現的欲求,攜手新興科技,再一次沖破原有的經濟和社會形態。這就是智業時代的到來!
智業時代的“新四化”
工業時代的三大支柱:邊界、中介和規戒,是以機器大生產為代表的工業生產力,對農業時代自給自足、簡單作業的市場和社會的創新和重構,毫無疑問是一種偉大的進步。
建立于其上的能源物資、物流分銷、技術人才和組織管理四大系統,演繹了工業時代的無盡繁華,也逐步顯然出它自身無法克服的痼疾:環境破壞、庫存積壓、官僚主義和人格異化,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
以歷史觀照,問題是伴隨著解決它的方法,同時產生的。
工業社會的后期,出現了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的互聯—網絡,從此開啟了驚天動地的巨大的技術革命。
正如工業時代發明了邊界、中介和規戒成為自己的支柱一樣,智業時代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壓艙石”:劃時代的“新四大發明”。
1數據化:數據化改變了物質的屬性對于物質,人們的認知能力與加工能力是協調一致的。當我們使用斧頭和鐮刀的時候,我們用直觀的名稱和直接的量度來定義特定的物質;當我們應用機床和鉆頭的時候,我們試圖去描述特質的內部結構和運行軌跡。現在,我們操作不斷進化的計算機,與此相適應,我們本能地、逐漸地將每一種存在轉變成一串串的數據。
數據海量化即為大數據。大數據讓人類對特定物的了解進入了全息化的程度,同時又使之前互不相干的事物可以輕易建立起關聯。圍繞數據化的應用,采集、傳輸、運算、儲存等技術不斷突破。而今,對企業家而言,之前以機器、廠房和原材料為表征的“原資產”,將轉換為以數據、信息和知識為表征的“新資產”,關于市場、客戶和競爭環境,過去的“統計報告”,更該讓位于全局、動態的大數據了。一切資產、技術和需求,只有真正的數據化,才更好分析,更易加工,更利連接。
2智能化:智能化改變了意識的地位有史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都有也只有人腦作為唯一的具體分析和決策能力的工具。因而人腦的運算能力和特征,決定了人們對外在物的認識能力和方法。傳統的物理、化學和數學等,基本滿足了在人腦條件下計量的精度和反應的效度。
人工智能將識別、記憶、分析和選擇能力提升到一個遠超人腦的狀態(這里先避開心靈能量之類的要素不談)。智能化以概率最優為決策原則,萬事萬物的數據化,讓概率分析遠比人腦階段更可靠。所以機器傭人的服務效能比人更好,機器人記者可以編發更受人歡迎的新聞稿,而機器人醫生的診斷和處方將人類醫師的療效可靠… …我們不用擔心人類在它所創新的新世界中的地位。別忘了: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相伴出現的!
對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是拋棄功能型產品,果斷轉向智能化開發,接下來要做的更多:制造系統、物流分銷系統和服務系統的智能化。
3網絡化:網絡化改變了空間盡管“距離產生美”,但產生不了效率。一下子讓人類擺脫“距離”的,是網絡化。網絡正在讓一切互聯互通,不需要千里奔波,不需要飛鴿傳書。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一下子休戚與共。
是的,網絡化以數據化為前提,否則如何相“連”?網絡化又為智能化輔路,否則一臺單體計算機又能智能到哪里去?
企業的網絡化則是對之前ERP的換代,從封閉的資源系統,轉向開放的資源互用;同時,也從封閉的產品周期,轉為開放的迭代創新;從僵化的科層組織,轉到扁平的網絡協同。
4在線化:在線化改變了時間時間被稱為最寶貴的財富,而經濟活動中的最大成本則是:時間的投入。工業時代為了規模化大生產,投入了極大的時間用于組織分工、計劃、監督、考核和協調。工業時代的技術無法解決二個過程中的時間延遲:一是單個人的分析決策,二是多人個的溝通確認。
在線化把信息輸入輸出的過程時間降為零,把多人交流協作的過程時間趨向零。不錯,在線化以網絡化為前提,也以數據化為基礎,通過在線化,也讓智能化更有意義。
“新四化”互為條件,又相互強化,它們疊加在一起,摧毀了工業時代的三大支柱,同時孕育著一個新的文明——智業文明的誕生!
一個前所未見的新時代開啟了!